“心霾”对我们的伤害更大更深

2017年01月09日 17:00作者:丁琪来源:大众网

就像雾霾的集中爆发一样,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境,在从防到治的过程中,一路上只闻“哭丧”不闻群策,既见雾霾更见“心霾”,才是对发展、对未来、对我们每个人最大的伤害。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丁琪

  同一片雾霾,同一口呼吸,无论男女老幼,不分长幼尊卑。正是因为雾霾泛滥的普遍性,让社会关注度空前;也正是雾霾与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呼吸如影随行,才让这种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污染直指最大悲哀和深深无奈。

  雾霾的困惑,大致就是危及健康、生存、生命长远前提下的恐惧和无助感。这种无助的恐惧与迷失方向的挫败,对人们灵与肉的杀伤力是不可小觑的。正如你不小心踩上一脚臭狗屎,眼见时恨不得一脚甩出八丈远,但实际上你甩若干脚也甩不净,只能强忍恶心,给予这坨脏物充分耐心,一抹一擦地将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犯和死皮赖脸的纠缠逐一清除。这种给人带来的反感体验,无声无息却又无孔不入,远不如一顿拳打脚踢来得痛快。正如我们的日常所经历的种种伤害,口诛笔伐比不过不着笔墨式讽刺,破口大骂的杀伤力也比不过笑里藏刀的恶语相加。

  就是这种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讨厌,让各式各样的由霾而起、因霾而生的说辞和段子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些关于霾的种种传说,除了娱乐精神之下的恶搞,大多皆为一窝蜂式的泄愤,或者是以旁观者姿态对政府指手画脚、对发展冷讽热嘲。总之是一副在吸霾的时候受了最大的坑害,在治霾的过程中与我何干的做派。

  一边要死要活地痛斥着雾霾,一边毫无防护意识地让自己,甚至是让自己的孩子甘做“人体空气过滤器”——纵观周遭,无辜的孩子赤裸裸暴露在大霾之下的样态,与雾霾言论天崩地裂式的撕裂感极不相称。如若对雾霾的认知真的像言辞表现那样深刻,为何在防护方面的意识却如此薄弱?所以说,一边恶意消费着雾霾,一边责骂着政府,一边嘲笑着现实,一边挥霍着环境的精神分裂者分裂至此,治霾的同心同德、同仇敌忾非但远未形成,此等做派还会牢牢拖住全社会共同治霾的后腿。如果“一霾到底”式哭丧有用,那就让我们不分彼此地每天抱头痛哭一场。

  诚然,治霾,政府是最大的责任者,这是无可置否的。治,就意味着方式方法、手段措施,更意味着时间和过程。除了思想上的重视,更需要行动上的科学合理。抱怨产生不了方法,指责缔造不了手段,嘲讽更催生不出措施。如果说治霾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距离我们老百姓尚远,那么关于霾的谣言和诳语,其实离我们很近。有功夫“妙语连珠”地调侃,不如自我强化绿色出行意识,有精力振振有词地指责,不如加强一下自我防护。从这个角度而言,防霾治霾的主动权,其实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

  就像雾霾的集中爆发一样,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境,在从防到治的过程中,一路上只闻“哭丧”不闻群策,既见雾霾更见“心霾”,才是对发展、对未来、对我们每个人最大的伤害。7日,国家卫生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健康防护产品的标准制定”的相关规定,目的是推动防霾相关产品标识的规范使用,指导公众的市场消费。从这项规定中我们能否得到启发:面对雾霾,正确认知既包括细微之处的措施,又包括合理治理的共识;治理体系既要强调责任意识和共担意识,还要强调长治机制。既然“一霾到底”式哭丧做派派不上任何用场,那还不如“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般撸袖子干上一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邢玉军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