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其生活方式也是对老人的一种关爱

2016-10-19 16:56:00来源:大众网作者:刘天放
 作者:刘天放

  半世纪前,老人梁自付因家贫带着妻子李素英躲进四川的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山洞,以洞为家。他们自己动手,种玉米、高粱,喝山泉水,织布做衣,用自制的竹签抓野猪、野兔打牙祭,过着原始的男耕女织生活。54年后,昔日简陋的山洞通了电,经过三次“装修”成了一个舒服的安乐窝。梁自付还在山洞中把一双子女培养成大学生。(1018日《广州日报》)

  这条消息乍看起来似乎是子女对老人不孝,或是老人目前的生活悲惨,或是不开窍,死守传统生活方式造成了悲剧。其实,上述的这些理解都是错误的,更不客观。其实,老人只是习惯了一直延续下来的这种宁静而安逸的“原始”生活而已。虽然目前的生活变好了,外界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老人已经习惯了目前的生活方式。如果让其改变,或强迫他们回到山下,那也不是老人想要的生活。

  八旬夫妻因贫困隐居山洞54年:如今儿是工程师孙是博士”,这一标题很吸引人眼球,但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这并不是子女不孝的问题,而仅是老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不错,老人以前因为贫穷而居住山洞,而现在生活状况好转了,可难道这就是老人该搬离的理由吗?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如果老人愿意延续原来的生活方式,那就随他们去好了。地点和方式不变,不等于内容上的不变。住哪儿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老人早已习惯了那种“原始生活”,就不要过多地去干涉他们的生活。

  据报道,临江乡灵隐寺村党支部书记刘宗福告诉记者,村上也多次动员梁自付夫妇搬迁,并给予搬迁补偿,但老两口就是不肯搬走。在这种情况下,村里只能尊重老人的意愿,并专门给山洞通了水电。村里的做法是正确,也值得称道。既然老人不想搬迁,村委会就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他的山洞通上电、通上水,以保证老人基本的生活便利,而不是强行让其搬迁,从而伤了老人的心。

  作为管理者,或者作为儿女,最好还是“顺着”老人的心思去做,不能与他们的想法相背离。如果强行让老人搬离,那样与其说是在为老人好,还不如说是帮倒忙。孝顺、孝顺,关键在于一个“顺”字。老人的子女不是也抽出时间去看望他们吗?子女并非对老人置之不理,而是遵从了老人的意愿,让其过着自己愿意过的生活。因此,外人就不要说三道四了。

  文明的现代社会,就要有文明社会所应有的包容与理解,让任何有自己追求和想法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预设生活。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乃至法律,就该帮助和保护这些有特殊想法的人,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才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包容与理解他人的情怀。

  两位老人一生都在从事劳动,哪怕是工具落后,远离现代思想的熏染,但只要是合法的,就可以随他们去做。看着两位老人那满足的样子,幸福而开心的笑脸,我们就应该祝福老人,而不是强行改变其生活方式,那样无疑会使老人更不幸福。勤劳而善良的老人,愿意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就不要去打扰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愿他们幸福安康,这就足够了。

  两位老人的境遇,也恰恰是我们该思考的。劳动是光荣的,寻求安宁、平静的生活是天赋人权;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别人无权干涉,只要这权利不会影响他人就无可厚非,何况他们已经是八旬的老人。老人这样说:“城里到处都是车,不自在,空气也不好,马桶我也用不习惯。”是的,那就让老人在那个地方继续平静地生活吧——尊重其生活方式,也是对老人的一种关爱。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