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等偏高收入”的甜度不高?

2016-11-01 14:58:00来源:大众网作者:邓海建
 邓海建
  近日,由中国社科院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共同主办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报告称,中国成功跨过了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正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此论断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大大的问号也悬在很多人的心里:中国已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怎么我们的收入不是中偏高呢?(10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
  一般来说,数字的喜感与百姓的观感之间呈现戏剧效应,往往是因为标准出了问题。
  比如眼下正热议的个税改革,有消息说在目前我国的收入结构中,按照有关部门设想,“年收入12万元”即可称为高收入群体,进而很可能被列为重点限制调节的对象。这让不少工薪阶层无语而焦虑:比照当下的物价参照系,12万估计连几平米的住房都成问题。同样的,按照世界银行的这个划分标准,中国已算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个标准实在太LOW了。因为按照这个标准,世界上属于中上等收入的国家至少有四五十个。然而就像专家所言,中国“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和发达国家几万美元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当然,除了标准上看得见的过于宽泛之虑,最根本的,还在于人均GDP水平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并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更多的体现于国家财富价值,后者才是实实在在的购买力。当然,理论上说,如果居民收入倍增与经济发展增速是并驾齐驱的、如果劳动报酬提升的比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那么,人均GDP的甜度也许会更具象一些。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另两个现实背景:一是中国基尼系数截至2015年虽已连续七年下降,但,总体上仍然超过国际公认的0.4贫富差距警戒线。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作为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中等收入群体还不够壮大,影响消费潜力及内需提振。二是居民收入比重偏低,亟待分配改革着力。比如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数据称,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实际增速仍低于同期6.7%的GDP增速。简言之,在自上而下的各种努力之下,仍难以避免“劳动者分得偏少、少数人又分得偏多”之格局,那么,这个时候的“中等偏高收入”概念,别说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估计大多人都会一脸懵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一个关键目标就是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刚刚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聚焦七大类劳动者群体,目的也就是着眼于“纺锤型社会”建设。在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背景下“分好蛋糕”、让民众感受到经济增长与国力富足的甜蜜度——这才是扎扎实实的获得感,亦是让中等偏高收入化为民生福祉的现实路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