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最佳评论

2009-10-20 13:39:00来源:青年记者作者:
  ☆《咱们家“大儿子”赚钱有点狠》/苏文洋,《北京晚报》,9月10日

  简介:文章从国企是“共和国长子”引申开来,说咱们家的500个“大儿子”如今比美国的“大儿子”还能挣钱,赚的利润更多更狠,可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是躺在国内市场的温柔乡里,享受着种种垄断福利,利润多是来自对国内消费者的掠夺式定价。
  点评:此文的最大优点就是举重若轻,将国企比作“大儿子”,从生活中的常理说起,可读性强,并易于理解,给受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国企问题。
  备选评论:
  ☆《出版社为啥敢和总理理论》/王学进,《扬子晚报》,9月22日
  ☆《承担企业责任不妨从降价做起》/张丽,《北京晚报》,9月22日
  ☆《民工荒的本质其实是权利荒》/岳振,红网,9月19日
  ☆《专家学者“孔乙己化”令人忧》/郭松民,《齐鲁晚报》,9月1日
  ☆《应对群体性事件不只是宣传部门的事》/范正伟,《人民日报》,9月3日
  ☆《垄断状态下怎么能公正计算薪酬》/《上海商报》社论,9月11日
  ☆《审计署自查不能取代外部监督》/张遇哲,《羊城晚报》,9月4日
  ☆《为什么惧怕官员的个人表达》/展江,《时代周报》,9月19日
  ☆《中国人两千多年没长大》/丁学良,中国经济网,9月11日
  ☆《公开公正的选官何惧“人肉搜索”》/张培元,《检察日报》,9月15日
  ☆《变异的月饼与传统文化的没落》/王巍,《燕赵晚报》,9月18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