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源自对受众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2012-03-27 15:40:00来源:大众网作者:卢伟

作者:卢伟


  近年来,媒体的话语权之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传统的主流媒体,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争抢第一时间以独家报道独家观点影响舆论引领舆论,成为媒体扩大受众、打造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所刊发的报道是否真实可靠、能否做到独家权威,评论是否客观公正又富有深度,也成为社会各界评判媒体的重要标尺。
  媒体的话语权之争,实质上是公信力之争。公信力是媒体的灵魂和生命,是媒体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传媒经济说到底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能否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吸引受众,是媒体生存,发展的关键。媒体的公信力来自受众,一旦失去受众的信任,报纸就是废纸一张,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形成需要积多年之功,失去却会在朝夕之间。纵观古今中外新闻史,凡是那些被誉为“社会良心”、“社会公器”的媒体,无不是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中恪守自己的职业伦理,以一次次真实客观的报道赢得了大众的信赖,从而建立起了良好的声誉,而一次失信于民就有可能毁掉这种公信。有着168年历史、发行量超200万份的《世界新闻报》,因为窃听丑闻,多年来的公众信任荡然无存,最终停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增长,不过当前媒体的公信力却不容乐观。真实性是公信力的根基,也是媒体必须恪守的底线,尤其是对于纸媒来说,与微博等网络媒体相比,在响应速度、报道范围上都不占优势,只有坚守客观真实的新闻伦理,在公信力上胜出一筹,才有可能占据竞争优势。然而,屡屡有报纸不顾自身形象和公信力,只追求信息的轰动效应和轰动效果,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近年来的“纸馅包子”、“金庸去世”、“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等一系列假新闻,不仅让当事媒体声名狼藉,付出了惨重代价,也损伤了整个传媒行业的公信力。此外,广告几乎是传统媒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八成以上,为了提高收入,一些媒体对广告不加审查来者不拒,让一些不良广告、虚假广告得到传播,也戕害了媒体自身的形象,尤其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布广告,虽然被明令禁止,但仍有媒体不时这样做,使得广告与新闻不分,客观公正也就无从谈起,进一步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提高公信力,关键在于对受众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广大的社会公众,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媒体的生存、发展,完全依赖于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我国的媒体多为国有,社会公众既是法律意义上的媒体所有者,也是最主要的消费者。与人民大众在一起,真实反映人民心声,尊重大众的知情权、表达权,为社会大众鼓与呼,是赢得大众信任、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最有效手段。有了公信力,媒体会因良好的声誉吸引更多的广告,从而获得更为良性的发展。维护公众权利,也是媒体肩负的神圣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几项权利是法律赋予公民的神圣权利,而广大的媒体是公民实践这些权利的主要载体,畅通维护公民权利的渠道,创新维护公民权利的方式,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年以来,新闻媒体广泛开展了“走转改”活动。记者们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反映百姓呼声,采写出了一大批生动活泼、文风清新、饱含真情、真实感人的新闻作品,受到全社会的一致好评,成为主流媒体重树公信力的一次成功实践。实践证明,维护群众权益,群众自然会尊重你,媒体公信力的源泉就是群众的口碑。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随着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兴媒体的兴起,每个人每天都要面临海量的未经鉴别的信息。把所有信息浏览一遍,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信息越多,鉴别、拣选、评论信息的重要性就越凸显,传递客观、真实、理性信息的重要性就越凸显,对有公信力的媒体的需求也更加凸显。主流媒体作为传统的信息提供商,肩负着传递信息、引领舆论的重要使命,只有尊重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切实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断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才能赢得信息时代的读者,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作者为大众日报评论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2年3月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韦国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