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彰显为民情怀

2016-09-19 17:47:00来源:大众网作者:
 曹瑞晓
    朋友家准备生二胎,咨询社区服务人员,回复说现在开通了“互联网

  +社区服务”平台,只要加入微信群,将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等拍照上传,即可办理生育服务卡。朋友照做后,却没下文了,微信询问也没回应。无奈,他只能再去社区办证中心窗口办理,不到15分钟就领到卡了。(人民日报 9月18日)

  “互联网+”成为信息时代的一创新举措,“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通过“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说“互联网+政务”无疑是一种创新服务方式,可以方便群众办事,无疑值得点赞。

  近日来“互联网+”服务沦为“花架子”的现象,引人警醒。有的地方,网络政务缺少客服维护,只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幌子;有的则互动生硬、冷漠,不知道怎么跟网民打交道……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与群众需求不相匹配,影响着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互联网+政务”给政府管理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公众对政府管理服务水平的期望值变高。

  “互联网+政务”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门户网站成为政府的标准配置。但是,不少政府部门在开通官微之初,便有“赶时髦”之嫌,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毫无便民之意,不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就好像是落伍、懒惰的表现。部分“官微”虽以“服务便民”为宗旨,但是却始终是“挂羊头卖狗肉”,要么就是“僵尸微博”,一年一言不发,从来不发布新闻动态,要么就是时常发布天气、生活百科,要么展示领导活动、官方文件,群众关心的财政数据、民生服务、热点事件等内容,却被“藏在深闺”。定位不清,可替代性强,民话不多,官腔不少,插科打诨多,解决问题少。长久以往,原本的粉丝也只好“取关”,出现了问题,回应也是百姓意料之中,密码被盗,目前已经报案,等待结果,结果也是不了了之。

  新媒体政务不是摆设,更不该是形象工程。应充分利用好他的特有属性,方便利民,不能只图形式不求实效,再“时髦”的服务创举,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应。政府网站的“骨感”给开通网上政务提了个醒,存在不是摆设,真正发挥作用才是根本,努力将“互联网+”服务建设转化为切实、有效的便民举措,群众的满意度才会跟着“水涨船高”。

  对于网上政务新媒体,绝不能止于开通,置之而不管。避免僵尸“官微”,政府重视是关键。开通政务微博、微信,本是拓宽信息发布渠道,与民沟通的一件好事。不过开通微博、微信应该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开通之后要精心管理,及时更新,发布实质内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政务媒体影响力大、受关注度高,务必要提高信息发布、政策解读、留言回复等环节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内容要严格审核把关、维护要严格遵循标准,确保安全、发挥实效,官微只有真管用,才能真正有吸引力,才能对树立政府公信力起到促进作用。要想使各种“网上政务”摆脱“花架子”的形象,就要唤醒“沉睡”的官微,使其不再“高冷”,真正务实为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