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便民,凸显民生属性

2017-05-11 15:00:00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董洪亮

  董洪亮

  党和政府将教育列为民生之基,近日两项基础教育改革,彰显教育的民生属性。国计与民生常常并提,足见民生之重要。教育改革为家长着想,顺应民心,事关政治,因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孩子必须满6周岁才能上小学、差一天也不行;下午3点多孩子就放学了、家长忙于工作无法接孩子,也不能照看孩子——现实生活中,这两个问题一直让许多家长很纠结。

  日前,教育部门大胆突破,给出了新的探索性解决方案:其一,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确定,教育部对此不做统一规定;其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按照学生家长自愿原则,普遍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

  笔者熟悉的家长们为此而高兴。允许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政策,给了大家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有些在9月1日之后出生的孩子,当年也有上学的可能,当然,也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大一点再读书,这样自理能力更强些。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有效形式,因地制宜地化解家长们的“下午3点半难题”。

  以上两项教育决策,凸显了教育的民生属性。近年来,党和政府把教育列入社会建设之中,作为民生之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在新阶段,教育改革问题应该说有很多,就基础教育而论,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又积极推进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改革、能够让民众更有获得感?我们常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孩子入学年龄之限的松动;换位思考、替家长着想,帮助他们解决“下午3点半”之困,是贴近民众的改革措施,也很好地体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追求。这两项基础教育改革,也对其他教育改革在思路上、指向上富有启发性。

  曾经有一位大学校长向笔者抱怨:前两年,他作为家长陪孩子在其他大学办理入学手续,忙碌了半天,过了许多“关口”,才得以将行李搬入宿舍,很不方便。经过此事后,他改革自己所在大学的新生入学办理程序,尽快让他们将行李先送进宿舍,之后再办理其他手续。他说“我们应该相信这些新生”。

  管理应该寓于服务之中,协调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事情办理得就会更加顺畅。只重管理,有时会显得“棱角”过硬,让人感觉不爽,管理的效果也因此而打折扣。在管理中多些服务意识,就能够给大家以温暖之感,面对同一件事情,各方更易同心同向,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国计与民生常常并提,足见民生的重要性。民生不仅仅关系民心,也关系政治,因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这两项教育改革,也许并不为过。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11日 18 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