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的伪作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2018-11-01 11:17:00来源:齐鲁晚报作者:王学钧

  王学钧

  “当灾难来临,恋人逝去……你才懂得爱与被爱的珍稀。”当大家正在为李咏英年早逝唏嘘不已的时候,一篇名为“哈文的文”的伤感短文在网络间热传。据说,这是逝者妻子哈文在朋友圈写下的内心感悟。经求证方知,哈文并没有在朋友圈发表这样的文字,“哈文的文”其实是一篇“伪作”,源自好事者对某自媒体公号上一篇文章的“改编”——文章另有其名,写作动机跟李咏离世本不相干,原文作者已出面“辟谣”。

  不论初衷如何,如此“添乱”实属不该。将一篇本不相干的文章“张冠李戴”,不仅是对原文作者著作权的一种侵害,也是对逝者及其家人的不尊重。不煽情、不解释,只希望自己安静体面地离开,这是李咏生前公开表达过的心愿。作为妻子,哈文也一直尊重丈夫的心愿,在处理丈夫生前身后事的过程中强忍悲痛惜字如金,表现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低调与克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假托哈文之名大洒“鸡汤”,不仅容易混淆视听,也明显冲撞了哈文的本意。

  回顾过往,这样的“添乱”并不罕见。两年前,杨绛去世的时候,也曾出现过类似的状况。多个版本署名杨绛的手写体《一百岁感言》也一度刷屏。很快,这些假托之作就被证伪了。哪怕是出于对逝者的敬仰,假托之作也不堪承载本该清洁的悼念之情。

  更何况,一些人的“添乱”往往只是为了“蹭热点”,刷存在感、赚流量。也正因如此,每一回名人辞世,似乎总也少不了有一番“热闹”景象。其间,拙劣一些的,像嫁接“哈文的文”这样胡编乱造,引人注目;高明一些的,则借题发挥,以煞有介事的花式炒作博人眼球。

  其实,这份“热闹”往往不是逝者本人所期待的。英年早逝的李咏不喜欢这份“热闹”,在生前的那个著名的演讲中,他这样安排“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待着,我不会有道歉,也不会有离别,更不会有抱怨,我只会有感谢……”进入人瑞之境的杨绛不喜欢这份“热闹”,辞世前夕,她这样表达自己的“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就算是“事了拂衣去”的“大侠”金庸,也不喜欢这份“热闹”。在他看来,理想的人生应该是这样的:“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一个人即便再有名,也终有一死。名人之死及其纪念方式或许会有些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参与纪念的人们首先应该尊重逝者自己的心愿,尽量按照逝者及其家人希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悼念。面对逝者,与其有意无意地“蹭热点”“添乱”,不如安静下来,通过对逝者人生的认真观察与思想,真切而深刻地感悟人生真谛,为自己的人生积累“向死而在”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默想或许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初审编辑:王封

责任编辑: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