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养母”正面效应不应忽视

2009-12-16 10:51:00来源:大众网作者:

□江德斌

    拾荒老人孙法菊的事件,犹如一场拍案惊奇的戏剧,随着记者的深入采访,背后不为人知的隐情又逐渐显现,似乎要将情节颠覆过来。一个“七旬孝女”的感人事迹,大有往扑朔迷离的方向发展。

    暂且抛开事件的真相不讲,泉城市民热心助人的行为在此体现出来。通过媒体的报道,许多人被七旬拾荒老人的故事打动,主动上门送钱送物。受到孙法菊母女的影响,市民也开始关注老人的赡养问题,讨论该如何照料类似的老人,反思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

    应该看到,孙法菊事件引发的正面效应,要超过事实真相的影响。毕竟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老年社会,老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而政府层面的保障体系欠账过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家庭人口减少、劳动力下降的趋势下,将养老问题抛给社会,单纯依赖儿女和市场化,无疑将是家庭难以承受的重担。政府需要加大对养老保障的投入,主动承担起养老的责任,让更多的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再回过头来看事件的真相。其实所谓追逐事件真相,本身就是非常难的事,生活就如戏剧,处处都是罗生门。一件事件有各种版本,每个当事人都有自己的说法,要想从中拼凑出唯一的“真相”,还真得很难。

    孙法菊事件中,媒体也是先看到表面,看到老人拾荒养母的事实,而这个事实存在,任谁都不能否认。看到孙法菊母女简陋的房屋,粗劣的生活质量,又怎能不为之动容呢?由拾荒养母的事实推断出孙法菊是位“七旬孝女”,这是公众和媒体出于本能的道德判断,也是传统教育的常识性反映。其实,孙法菊是不是孝女,并不是最重要的环节。关键是孙法菊在赡养母亲,不管是用拾荒换来的钱,还是儿女给的生活费,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媒体在后继的追踪报道,才发现潜藏在表面下的故事。众多猜疑还未能证实,媒体和公众也不必过早下结论。即便那些猜疑是真的,又能怎样?难道就可以不管不顾孙法菊母女吗?有时候所谓的“真相”很残酷,会打破人们对美好道德的幻想。

    媒体和公众应该感谢,正因为有了孙法菊事件,引发更多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但谁都不愿意孙法菊事件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都希望自己有个富足安详的晚年生活。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改变目前不完美的保障制度,尽快解决养老的大问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