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赚钱,公众因何焦虑

2010-09-01 11:33:00来源:新京报作者:王海涛

  截至昨日,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完毕,众多大型国企的亮丽财报再次引发舆论关注。一些大型国企,半年赢利数额动辄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当此之际,公众对于如此好的业绩,却依然存在“负面评价”,出现了“央企赚钱,公众焦虑”倾向。

  就在不久前,李荣融在交出一份央企近8年来的漂亮业绩之后,卸任国资委主任一职。李荣融执掌国资委的期间,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赢利能力大增,成绩有目共睹。但这位被誉为“央企教父”的官员曾公开表达过一个困惑:为什么国企没做好的时候公众不满意,而国企做好了,很能赚钱了,公众仍然不满意?

  这个困惑,其实就是对“央企赚钱,公众焦虑”的不解。

  这种焦虑在近期尤其表现在公众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情绪上。财报显示,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平均每天赚8亿元,四大国有银行,上半年平均每天赚14亿元。当这些天文数字,与公众遭遇银行未告知的偷袭式收费时候,公众就开始了焦虑,为什么由财政注资的、财大气粗的银行,会为一点“蝇头小利”显得那么急功近利?

  从心理学上讲,焦虑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所以,我们有必要帮助公众缓解这种焦虑。

  作为一个普通的银行客户,如果要“理解银行”的话,就必须从银行(国企)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大致应按照如下逻辑:银行(包括所有国有企业)是企业,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企业的服务是有成本的,有成本的服务应该收费。企业对自己的客户一视同仁,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国企也不会因为你是“国人”而另眼相待。

  如果客户能够按照如此逻辑推理,就会明白,作为消费者,不管面对的是国企、民企、外企,我们都是对方的“赢利对象”。当公众焦虑的时候,其实说明大家还仍然对国企存在一种认识,那就是,国企是“我们的企业”。

  所谓我们的企业,就是我们投资的企业,赢利跟我们有关,我们可以分享其成果的企业。但也不代表我们可以干涉其正常运营,可低价甚至免费享受其服务。

  再回到问题的根本,公众是不是银行(央企)的出资人?如果我们投资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业绩亮丽,我们肯定高兴,因为“出资人”的投入将获得回报。对于那些可以享用财政注资的银行(央企),公众或者说纳税人就是出资人,但由于目前国企红利上缴和分配等信息的不透明,公众无法切实感受到分享企业赢利,因此公众觉得是自己既贡献了企业本金又贡献了企业的利润,显然,这是公众焦虑的根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