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阳光童年”教育大有可为

2016-04-18 16:32:00来源:大众网作者:张培国
 作者:张培国

  对于11岁的王唐思雨来说,每年春季开学都是又欢喜又伤感的日子。欢喜的是学校里又有了新的课程;伤感的是又到了跟爸爸妈妈说“再见”的时候。近年来,为了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重庆市教育部门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如开展心理辅导,如开展家长培训,让留守儿童拥有更快乐的童年。(413日人民日报)

  留守儿童可谓中国特色,一直是社会之痛,其背后折射出许多社会深层疾患。这其中包括社会就业之疾,有政府帮扶之疾,也有学校教育之疾。不可否认,近年来,各级对解决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在今年2月,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应该说,《意见》对职责界定的很清楚,已逐步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提上议事日程,并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但也要看到,《意见》落地还有不少现实“拦路虎”。譬如意见规定,父母外出务工前要对子女进行妥善安置。从现实来看,留守儿童父母大多没有条件带子女外出共同生活,照看的责任仍旧落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事实证明,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感情和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造成一些问题和缺憾。如长辈的溺爱,容易造成孩子娇生惯养;如孩子缺乏父母的监督,容易变成问题少年;如孩子有心理疾患长期得不到抒解等等。

  再譬如社会监管责任。《意见》要求,要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原则,落实县乡村、民政、群团社会组织等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健全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从目前来看,留守儿童监管网络建设往往由于人员、经费等各种原因而在现实中搁浅。

  应该说,这些问题很现实也很复杂,要想整体理顺到位尚需时日。笔者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和留守儿童密切相关的教育部门大有可为,应该在现实中先挺起为留守儿童多多播撒阳光雨露的平台和机会,等等尚在起步中的其它社会力量逐步成熟长大,再合力托举留守儿童的“阳光童年”。

  一方面,教育部门具备更多直接关爱条件。如留守学生在校园中和老师同学朝夕相处,老师和同学更能细微地发现你心态的变化和不良行为的滋生,可以在关键时刻拉一把、扶一程。如在人民日报报道的重庆留守儿童经验中,教育部门便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在中小学校普遍建立心理咨询室,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不少老师都勇担职责当起了留守儿童的“爱心父母”“代理家长”“党员妈妈”,这种做法起的亲情补位效果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便捷联络社会资源。教育部门联系千家万户,掌握的社会资源很多,只要教育部门担起职责,便可形成留守儿童多方关爱的社会体系。如学校在做好校内关爱的同时,可以通过家访或者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建立和留守儿童家庭的便捷联系,指导监护人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如可以和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建立沟通渠道,使各方力量都能汇聚到留守儿童身上。如可以联络相关政府部门来校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等普法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由此看来,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部门可以播撒更多阳光雨露,也希望有更多的地方能像重庆一样将这项职责和任务勇敢承担,让更多留守儿童能够笑着走向未来。

初审编辑:王雨萌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