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的“文化跟风”需要鼓励

2016-06-01 17:45:00来源:大众网作者:刘天放
 作者:刘天放

  杨绛先生走了,她的离去令人缅怀。对这位文学世纪老人,人们有无尽的赞美之词,然而,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之音。如有人发现在微信、微博等网络活跃地带,充斥着各类“伪装”式缅怀。很多人感觉,某些人仅仅贴上了一些诸如“豁达”“善良”“光辉”等频繁刷屏的华丽辞藻,而对杨绛先生却没有多少了解,这些人是否读过杨绛先生的作品都令人怀疑。也就是说,有人认为不少人对杨绛先生的追捧是装出来的,因为后者“连杨绛先生的书都没读过”,或者“对杨绛先生简直一无所知”,如此,凭什么纪念她、赞美她?

  有人讽刺称:某些人完美地缅怀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之后,挤公交车回家做饭,晚上接着看电视、打牌,再接着刷朋友圈……类似的讽刺还有:到了鲁迅、巴金、老舍,哪怕是“哥哥”张国荣纪念日的时候,这些跟风之人都会“缅怀”。杨绛先生的文学成就、个人品德、人格魅力等似已无可争议。但是,对一个有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的人,普通人关注一下、议论一下,哪怕是刷刷屏,怎么就不行了?难道对一种文化,而且是正能量文化的跟随或是跟风,还需要贵贱?这里的“纪念权”当然是平等的。

  有些“学问高深”之人,嘴里总是批评大众不关心那些在科技、文化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名家,指责他们尽是对“通俗”乃至“庸俗”文化欢欣鼓舞,摇旗呐喊。可是,轮到杨绛先生了,普通民众关心一下,怎么就成了“做秀”或“显摆”?当然,并不排除在缅怀杨绛先生的众多人中,有对她的作品读得少的人甚至没读过的人来凑热闹。可是,他们关心的是有正能量的杨绛先生,这难道不是好事吗?讽刺人家打工族、普通上班族,就能反衬自己的高深?难道缅怀名家,只有读过其作品才有资格缅怀?难道只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才有资格纪念?只有身份高贵的人才有资格畅想“诗和远方”?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我们仅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这些人缅怀杨绛先生,只不过是跟风而已。不可否认的是,在朋友圈里“装懂”之人肯定存在,纯粹为了刷存在感的人也一定不在少数,可这难道有什么不好吗?如果他们仅是想借助网络展现一下人所不知的一面,哪怕是仅为了刷存在感,不想让自己在主流话题上被忽视,就这件事情本身来说,也无可厚非,因为他们这么做,既无害他人,同时也传递了显得高贵的文化风气。

  由此,网络那些跟“缅怀杨绛先生”之风的人,他们在做的未尝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如他们在跟风时,至少大致了解了一点杨绛先生其人、其事、其著,知道了一点《干校六记》《我们仨》,知道了她翻译的《堂吉诃德》,就无形中得到了某些文化熏陶,增长了一些历史文化知识,甚至吸取了一点文化营养,这总比在网络上“张家长李家短”式的闲聊,讨论明星八卦,或更加严重的盲目传谣、造谣强多了吧?就算真的是在利用杨绛先生的去世来装饰自己,这里面的利也大于弊吧?

  有人说,国民素质的提高恰恰需要大众在文化领域里多多跟风。我看这话有一定道理。如果我们不把这种看似正面的跟风把握住,那么,这部分人就会跑到其他方面去跟风,而且很可能是跟庸俗的风、谣言的风。因此,文化跟风,无需贵贱,不但要提倡,而且还需要鼓励。

初审编辑:王雨萌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