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赶考”征程上,人民是永远的考官

2016-07-08 14:38:00来源:大众网作者:丁琪

在“赶考”征程上,人民是永远的考官

——山东新阶层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丁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些对历史和未来充满深情、对真理和信念充满激情的诗样表述中,有着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发展统一性。这种统一,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是中华文明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无他性;从发展的角度而言,每一次适应时代发展新趋势的实践姿态,与我们的精神互为作用——实践为精神奠基,精神为实践添力。

  如今,以发展为主线的“中国梦”,再次以“赶考”的形式提出,是对自上而下期待发展的信心和科学发展的决心高度凝练式总结。这也是我们根植于中华传统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各个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实践赋予新时期的“赶考”更为深远的意义。

  赶考路上,人民是永远的考官。这一点,既是党的人民性决定的,更来自于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所望所求、所期所盼;既是来路所依,更是去路所需。

  “发展让人民得利”,人民是否得利、能否得利,作为发展“第一当事人”和历史“第一见证者”,最有发言权的就是人民。老百姓,这一天地之间一杆秤的“定盘之星”,他们的口碑,才是对发展褒奖的金杯银杯。这是一种“去高楼大厦化”和“去政绩化”的理性声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个社会对这种声音的充分重视和尊重,既可为个人崇拜式的为官思维“排毒”,又能为虚张声势的浮夸式工作方式“刹风“,更可为这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立柱架梁、夯基垒台。所以说,防民之口的“防”,并非“提防”,也非“堵塞”,而应为“疏”。 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是为最大程度的“疏”。无论是针对一个小的群体,还是大到一个国家,其领路人和带头人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代表着这个群体、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更意味着这个群体、这个国家的百姓尊严和人民福祉。赶考路上的民意,既可成为“悠悠之口”,也可成为一呼百应。

  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场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赶考”,所承载的共产党人对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想,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世界之林的国人抱负,正在实践过程中一次次将远大理想“物化”为艰苦创业和实干奉献,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跨越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

  迎着人民群众期盼的眼光,接受时代的每一次挑战。从1949年3月的“进京赶考”到今天“‘赶考’远未结束”;从“赶上时代”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交由人民评判的一份时代“赶考”答卷,人民同样是作答者。历史由人民创造,时代的每一次前进都是对发展底蕴的一次积累,时代的每一张答卷都是对“继续前进”的不断总结。

  在“赶考”的路上,永远结伴而行——共享时代发展的物质繁华,汲取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凝聚国强民富的强大合力,弘扬民族精神的无限荣光。

初审编辑:王雨萌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