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昭示未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2016-08-18 17:47:00来源:大众网作者:王封

“时隔71年的跨国拥抱”系列评论③

历史昭示未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大众网评论员 王封

  71年前的历史细节与真相,随着中美两位老人的重逢,得到充分印证与真实再现。

  1945年8月17日!今年83岁的玛丽永远记得那一天:一架美军B24轰炸机低空飞过潍县集中营上空,有七个降落伞缓缓落下。集中营里的侨民们没有鞋穿,所有人都光着脚冲破侵华日军的守卫,欢呼着跑出去欢迎来解救他们的伞兵,尽管脚上扎满刺,但他们更渴望获得自由。中国军人王成汉和六名美国战士成了集中营难民心目中伟大的英雄。

  那一刻,成了玛丽终生难忘的记忆;那七位勇士,成了玛丽一生找寻的恩人。1997年,玛丽找到了美国的六位英雄,并用两年时间逐一拜访。然而,时空的距离,信息的阻塞,直到2015年才机缘巧合地找到王成汉。2016年7月底,两人在中国贵阳再次相遇时,都已是满头银丝的耄耋老人。

  这一次,玛丽给王成汉捎来了当年潍县集中营里18名难友的感谢信。加利福利亚州的福莱恩在信中说:“我明年就90岁了。如果您及勇敢的同事不救我们,在我20岁之前就已经死去。感谢您让我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了70年,让我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精彩。毋庸置疑,您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英雄,您的友好和勇敢我永远不会忘记!”

  现在看来,当年弃笔从戎走上抗日战场的王成汉是勇敢的,年仅20岁的他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解救行动,深深感动了被困在潍县集中营的千余名侨民。王成汉也是值得人们敬佩的,在他完成那次神圣的行动之后,又返回了四川大学继续完成学业,最终选择留在了大陆,成为一名专家。今年91岁的王成汉身体康泰,颐养天年,这也给玛丽的感恩之旅平添几分喜气,也引起美国媒体的密切关注。玛丽出生在河南开封,遥想8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是多么的落后贫瘠,而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富庶和在世界上瞩目的地位,今昔一对比,不能不让人感叹“换来人间”。

  从某种层面讲,高寿的王成汉架起了一座跨世纪跨国界的友谊之桥,他自己的传奇经历,就是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不仅赢得了玛丽为代表的潍县集中营难友们的感激,也让我们每一个人深受触动,体悟到了人性之光的壮美。

  其实,我们稍加回眸梳理一下潍县集中营的那段历史就不难发现,面对侵华日军的暴行,无论是被困集中营的外国侨民,还是外围的当地中国民众,都是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可谓同仇敌忾。日军对被关押者的食物等生活用品供应极差,并严密封锁消息。此时,集中营清洁工张兴泰担起送信的重任,躲过日本守卫的审查,把集中营内啼饥号寒的惨状公布于国际社会,通过多方斡旋,大大缓解了集中营难友的窘境。而潍县集中营内发生的一次成功越狱,张兴泰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联系到了驻扎在平度的抗日武装力量,救走了后来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恒安石等人。

  张兴泰的义举,让外国侨民们永远记住了这位一身正气、有胆有识的中国农民。当然,还有更多的中国民众纷纷伸出援手,给集中营侨民偷偷送食物,有不少人倒在了穷凶极恶的日军屠刀之下。仅玛丽所知,就有两名中国人给集中营难民送鸡蛋时被日军枪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王成汉、张兴泰为代表的中国民众,在70多年前用无畏的壮举、不求回报的牺牲,诠释了友谊、和平的真谛,赢得了国际友人崇高的敬意与赞赏。如今,潍县集中营遗址已成为体现世界人民团结、胜利和友谊的教育基地。每逢大的时间节点,那些曾经在此处被拘押生活过的难友及后人不约而同地前来感恩、凭吊,追思旧时的点点滴滴,祈愿世界和平。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是潍县集中营的历史给予我们的现实启迪。换言之,就是两个国家交往的实质关系如何,起决定因素的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我们坚信,国与国之间,无论大小强弱,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只要不断加强相互了解与沟通,密切联系与合作,求同存异,就一定能够和平共处,同享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