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宏观扶贫做精准扶贫的“助推器”

2016-10-10 12:57:00来源:新华网作者:侯永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巨大成就。在30多年的时间内,我们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应该看到,我国的扶贫任务依然相当艰巨。截至2015年,我国还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人口不仅总规模大,而且多居住和生活在自然环境、生产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在“十三五”规划中,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彻底脱贫被作为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约束性任务。扶贫可以在两大层次上展开。一是微观层次,就是把扶贫的对象具体到贫困户、贫困居民上,精准扶贫应当是这种层次上的扶贫。一是宏观层次,就是通过经济发展和实施普惠性的教育、培训、就业政策,从整体上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这两个层次上的扶贫,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微观层次的扶贫,效果直接,也能为宏观扶贫创造更好的人力资本条件;宏观层次的扶贫,效果间接,但能为微观扶贫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 

    推进精准扶贫是“十三五”时期扶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必须遵照中央的部署,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精准扶贫战略,切实提高扶贫实效。 

    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宏观层次的扶贫工作。最主要的是,要在条件适宜的贫困地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只有这样,贫困人口才能从生存环境较差的地区走出来,才能有实现收入持续增长的机会,才能在生存条件较好的地方定居下来。 

    推进这类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首先需要制定高质量的发展规划。一般地说,贫困地区适宜于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土地空间有限,对土地空间的利用,必须科学,必须体现长远发展的需要。否则,有限的土地空间,一旦被低质量的经济活动占据,未来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地限制,甚至会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应当说,现在制定高质量的规划是有可能的。因为,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有不少值得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在吸取这些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至少可制定一个少走弯路的规划。 

    其次,要全面认识这类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要认识到,随着交通通讯等一系列技术条件的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都有可能变化,一些发展要素的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发展要素可能会被发现或发掘出来。比如,随着高铁网的建设,原来一些人烟罕至的地方,可能会成为投资的热土;随着药物技术的进步,一些生长在茂密深林的植物可能由毒草变为“香花”;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一些深埋于地下的有用矿产可能被发现。贫困地区开发历史晚,有不少发展资源有待人们去认识、去发掘。 

    最后,要注重发展高质量的经济活动。高质量经济活动是那些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低、增加值率高、能够为人们带来高收入的活动。发展这类经济活动,是大势所趋,也是贫困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比较脆弱,越是这样的地区,越要发展那些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比较低的经济活动。(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