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的火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017-02-10 09:24:00来源:大众网作者:陈怡如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陈怡如

  一场中国诗词大会,把中国诗词重新拉回了大众视野,让董卿、武亦姝等主持人、选手、评委凭借出口成章的才情成为了舆论关注焦点,让很多普通的诗词达人展现了对中国诗词的热爱。很多人说,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但笔者认为,这种感慨仍然为时尚早。

  形式创新的传统文化节目火爆荧屏并非首次。从百家讲坛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等人,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风靡一时,我们欣喜的看到这些节目推动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但我们也同时应该看到凭借节目带红的传统文化热并没有持续下去。易中天、于丹当红之时,各色书籍琳琅满目、畅销不已,但也终究成了一阵风。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谜语大会也曾让很多人暗暗觉得我也要写汉字、记成语、猜谜语,但又有多少当时热乎劲买来的书从此束之高阁?

  传统文化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但贯穿始终的应该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积累的认同,也就是真正深植内心的文化自信。无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对于诗词文化的传承,仅仅靠背诵、记忆是远远不够的,仅仅靠快餐式的文化现象和一档甚至几档焦点节目带动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可,没有一定范围人对诗词文化的研究和热爱,没有古代诗词与现代生活的更好的结合方式,这阵传统文化的热潮很快就会被新的热点代替。

  “千言万语不如一个表情包”,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现代汉语到网络语言,从网络语言到表情包,语言效率越来越高。在这一点上,诗词远不能及。但在语言的美学水准、在意境的委婉传递、在感情的动人程度上,中国古诗词之美独树一帜。这种美,绝不仅仅是出现在节目里,出现在记忆里,出现在古籍书目里,更应该出现在互联网上、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表达里,出现在我们用中国诗词的方式表达今日之生活里。只有根植我们的生活,中国诗词才能真正找到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中国诗词大会虽不能等同于传统文化的春天,但给传统文化的复苏提供了一个契机。它是一场集体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忆盛宴,把那些也许已经尘封的对于诗词美好的记忆带回了我们的脑海,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年轻人、普通人对于诗词的热爱,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厚重与美感。

  希望借着这股诗词热,更多高水准的推介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用现代最流行的方式去介绍古老中国的文化之美,用“新瓶装老酒”的方式让更多人被中国悠远的传统文化迷醉,让每个人真正在传统文化的又一春里找到我们心底的文化自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