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得罪谁的问题”是个大问题

2018-06-07 09:20:00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作者:
丁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谁得罪谁的问题”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

  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宁德地委工作会议,决定把查处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工作的一个突破口。习近平同志在会上斩钉截铁地指出:“这里有一个谁得罪谁的问题,你违纪违法占地盖房,为一己之私破坏了党的权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党,得罪了人民,得罪了党纪国法,而不是代表党和人民利益查处你的干部得罪了你!”

  这一论述是“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重要论断的思想源头,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反腐败的坚强意志。全面从严治党,源于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谁得罪谁的问题”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既体现了心系人民、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又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旗帜鲜明反腐败的责任担当;既体现了刀刃向内、勇于向党内顽疾开刀的自我革命精神,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智慧和战略思维。

  “谁得罪谁的问题”是关系为人民用权、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人民是历史前进、社会变革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最终决定力量。自古以来,得人心者得天下。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的。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剥削阶级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牛身上挤奶。我们不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党是人民的代表,要使人民觉悟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奋斗。”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谁得罪谁的问题”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人民至上论”。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必须自己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就必须坚持惩治贪腐不手软,正风肃纪不停歇,坚定不移把打虎拍蝇进行到底,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这是深得党心民心之举,也是防止陷入“塔西佗陷阱”、巩固政治信任的治本之策。

  “谁得罪谁的问题”是关系管党治党、长期执政的大问题。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任何政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赢得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只有坚持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清除了党和国家重大政治隐患,使党的面貌在革命性锻造中焕然一新,进一步赢得了党心民心;一方面树立了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典范,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九大对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作出新部署,通过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体现了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法治原则,既确保了人民监督权的实现,又实现了权力监督的长震慑、强高压、无例外。

  “谁得罪谁的问题”是关系政风政德、政治生态的大问题。

  《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谁得罪谁的问题”是一个关系政治立场、政治道德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和长期地方领导实践,为坚定回答“谁得罪谁的问题”提供了这两种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回忆,七年插队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历史和实践证明,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党就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发展风险和执政考验,始终成为人民群众信赖拥护的主心骨、凝心聚力的坚强领导核心。

  “谁得罪谁的问题”是关系党能否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大问题。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重庆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宋代吕本中的名言:“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保持“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敬畏之心。明确“谁得罪谁的问题”,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就是要坚持法治和德治并举,守护好风清气正、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这是答好新时代政治答卷的必然选择。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