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亚文化” 凸显权力弹性焦虑

2016-03-22 09:30:00来源:大众网作者:刘建国
  作者:刘建国
    近日,一名地方干部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观感反差强烈的事情—— 这名干部乡下有个叔叔,说起腐败和不正之风来,那叫一个咬牙切齿,从村长骂到乡长、县长。但是最近,为了儿子工作的事情,他隔三岔五打来电话,让找找关系,安排安排。这名干部纳闷:“老叔,你平日里不最恨这种事吗?”叔叔的回答让他大跌眼镜,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是自己的事啊,能一样吗!”3月21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曾有媒体做过一项调查,在1400多名受访者中,大概有七成认为“没熟人办不成事”,两成表示是为了“图方便”。如此来看,具有“腐败亚文化”心态的公众,并不是少数,甚至成为了一种潜规则。面对他人的不正之风,常常会恨得咬牙切齿,而一旦关涉个人利益,则往往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其背后的原因无疑值得反思。

  不可否认,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导致找熟人能便利地解决许多实际难题。从这个方面来看,之所以在很多事项的处理过程中具有变通情形,本身说明了存在暗箱操作的空间,权力运行存在过大的弹性。比如说,对于某个事项的审批,应该具备相应且完善的材料,并符合事项审批流程。但是,在审批过程中,一旦得到某些“照顾”,某些材料的缺失可以变得无足轻重,而且在审批的时间和效率上也可以“占得先机”。

  其实,出现这种原因,与当前的权力设计运行体系相关联。权力的运行,需要遵循制度规定的框架,以此来支配各种事项,保证处理过程不出现瑕疵。然而,就很多制度规定来说,无疑存在缓冲的空间和地带,权力可松可紧,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那么,在这种模式下,公众痛恨腐败,表明自己害怕稀有资源被他人无耻抢占。而一旦关涉自身利益,则往往不惜铤而走险,穷尽所有手段和方法来满足个人的愿望。不难看出,正是在权力存在弹性的前提下,加之个人对资源占有存在“排他思维”,就容易让“腐败亚文化”根深蒂固。

  权力运行具有弹性,而权力所遵循的制度规定也具有弹性,面对权力所具有的这种属性,公众必然会产生焦虑情绪,害怕个人利益被他人所挤占。那么,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关键还是要压缩权力弹性空间,确保制度规定严谨规范,不易出现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对于任何事项,假如在制度规定中做到“钉是钉铆是铆”,以公开透明进行倒逼,权力必然会受到限制和制约,也就不存在弹性操作的灰色地带。那么,对于公众而言,当权力对所有事项做到“一碗水端平”,自然会纾解心头焦虑,“腐败亚文化”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如今,反腐早已成为一种常态,但“腐败亚文化”的存在,无疑是对反腐成果的侵蚀。面对这种情形,应该完善和细化制度设计,消除权力伸缩弹性,并将权力装入“透明笼子”,才能真正产生釜底抽薪的效果。

初审编辑:王雨萌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