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公车不下乡”背后是庸懒散浮拖的劣根

2016-05-31 10:12:00来源:大众网作者:吕海峰
 吕海峰
    最近,新华社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比如,山西某县农委副主任表示,“如果下乡较近,就坐公交车去,然后乡镇有车回城就把我捎上,没有车就再坐公交车回来,办公效率较低。”(新华网5月30日报道)
    按理说,下乡不用公车,既是公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不但表明了党和政府具有锐意改革、厉行节约的坚定决心,还可有效解决公车私用、超标配车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干部下乡更“接地气”。从而一改过去那种“出门就要坐公车”“坐车必须门到门”的不良工作作风。但如今,却又出现了“没公车不下乡”的怪事,给我党和政府的形象带来了一定损害。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然而,我们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方面,的确有一部分机关和部门的车补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如果是开私家车的话,每个月油钱也将近1000元左右,为此,就会有许多的干部不愿下乡”,或“尽量少下乡”。另一方面,伴随着车补的落实,许多干部竟然打上了自己的“小算盘”,竟然将车补也心安理得的、当成了自己应得的一项基本工资。这样的话,他们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少干反而多赚”的想法,导致车补成为一些干部的“存钱罐”,“只进不出”。
    从本质上讲,“没公车不下乡”其实是再次折射出了我们有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庸懒散浮拖的劣根,依然存在。事实上,下乡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并落实中央相关政策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不下乡又怎能接地气、怎会有底气?不下乡,又如何察民情、知民意?不下乡,又如何肩负使命,改革创新?如果以“没有公车”为由拒不下乡,不但是一种典型的懒政行为,也是一种变相的腐败。对此,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10月8日曾经特别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显然,没有公车不下乡,还很带有一点叫板的意味。
    总之,公车减少既是一次深刻的利益调整,也是大势所趋。任何级别的干部都不应该对此有“过激反应”,更不能以此为借口而不干事。为此,相关部门一方面应该加快车补政策的落实,做到“既叫驴儿跑也叫驴吃草”。另一方面应该迅速”建章立制”,对领到车补的干部进行严格考核,一旦发现“拒不下乡”,则严肃追责。说到底,为官必须有为,这是一条不可触碰的底线。

初审编辑:王雨萌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