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官员微信圈应做好角色转换

2016-06-14 09:36:00来源:大众网作者:刘建国
 刘建国
  和老百姓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各类信息相比,官员、基层公务员的微信朋友圈很“单一”,除了工作,多是转载类文字、图片,很少表露个人观点、情感,而且职级越高,转发的东西越少。朋友圈为何被他们“敬而远之”?如何看待这一现象?6月13日  《华商报》)

根据媒体的报道,官员微信朋友圈的活跃程度,往往与官员级别成反比。也就是说,官员级别越高,其微信朋友圈分享内容越少,表达个人主观意愿的内容更是难得一见。其实,根据一些官员的说法,他们并不是不关注微信朋友圈。只不过,大量的官员在朋友圈中充当“看客”,不想让其他人察觉到自己的蛛丝马迹。

  在笔者的微信朋友圈中,也有一些级别不等的公务人员,他们在微信朋友圈的活跃程度,确实与报道中的情形相似。比如,科级公务员的所分享的东西,要远远多于处级公务员,而且科级公务员更容易流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于官员具有特殊的身份标签,而身份标签显然已经渗透到私人生活领域。尤其是,对于某些权高位重的官员来说,其身份更具有“含金量”,一旦在微信朋友圈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相对而言,官员级别越低,其承担的责任越小,工作时间的自由程度更高。反之,官员级别越高,必然会担负更大的责任,其受到的束缚和掣肘也就更多。面对微信朋友圈的影响,官员不可能视而不见,但囿于身份标签的羁绊,官员必然会谨慎细微。即便,某些官员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声,但大部分也是局限于“三宝也就是所谓的“鸡汤、家庭、工作稿”。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上述题材内容非常“安全”,并不会引发外界的猜忌和议论,从而避免微信带来负面影响。

  其实,在身份标签下,官员的“苦衷”也是身不由已。面对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对于周围旁观者来说,必然抱有强烈的窥探欲,公众猎奇心态的存在则会让官员如履薄冰。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中,官员的细微举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甚至衍生出一些列的负面问题。于是,即便是某些想发言、想说话的官员,在亲历几次冲突和摩擦之后,囿于人言的可畏,最终也会选择掩其锋芒,避免不必要的口水之争

  假如,官员能够褪去身份标签,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找回自己,必然能够激活微信朋友圈。遗憾的是,当前更多的官员却难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实现角色切换,在私人生活中依然背负了沉重的身份标签。官员具有个人隐私,但却由于身份标签的存在,必然会使执掌公器的他们,最终选择谨言慎行、噤若寒蝉。从这个方面而言,官员既是“公家人”也是“个体人”,但如何处理好两种身份的微妙关系,显然是摆在官员面前的严峻考验。

初审编辑:王雨萌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