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院“打白条”事件触发的深层次思考

2016-12-08 09:49:00来源:大众网作者:牛品超
 牛品超 
   曹娟是济南市长清区一家饭店老板,自2009年至2013年,济南市长清区人民法院执行三庭的工作人员,以“工作餐”名义,四年间共计到曹娟所开饭店用餐达300次,总金额超过24000元,全部使用“签单”形式。虽然多次讨要均无果,而在媒体介入后,长清区法院已经派出工作人员,向其以现金形式结清了欠款。(新京报,127日)

  一场持续7年拖而未决的“白条”案,终于在媒体曝光后,轻而易举的被解决了,在感叹媒体力量的同时,心中不禁产生三重疑问:法院工作人员赊账到底是不是个人行为?相关责任人是如何进行处理的?是不是媒体不曝光,事情就会一直悬而未决?然而,至今没有官方声音出来回应这些疑问,一桩迷案衍生了诸多的谜团。

  好在我们仍能在谜团中捋出官方的态度,那就是对群众的诉求置之不理,却对不敢对新闻媒体有所怠慢。之所以对媒体“敬畏”有加,恐怕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不想事件的影响被扩大化,一些官员不怕群众来闹事,却怕小事变成大事,大事变成爆炸事,而一旦事件被媒体披露,官员无疑会身处舆论危机的漩涡,变为人人指摘的被动角色;二是群众问题一经媒体报道,便会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这样一来群众诉求问题就成了领导交办问题,也就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之前阻碍事情解决的各种困难便会迎刃而解。

  从这些层面来看,媒体在事件解决过程中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效应,只是在“媒治”的背后,我们却能捕捉到“法治”乃至“官治”的辛酸与无奈。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中,存在“大事拖小、小事拖无”的理政常态思维,放到案件中来讲,原本简单的“打白条”事件却一拖七年,这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无疑暴露了无人担责、无人作为的懒政怠政弊病;而媒体报道-领导关注-迅速处理的搭配循环,更成了有关“欺下不欺上”、“对上插天线,对下看不见”的生动写照。

  说到底,给百姓一个交待不是新闻媒体一方的职责,真正健全的法律机制和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才是防止百姓办事难、维权繁的牢固基础。归根结底,百姓是在诉求无门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寻求媒体的帮助,如果在事件发生初期,就有干部处理调查真相,协调纠纷、解决赔偿等事情,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对公平的期待,又怎么能连续七年悬而未决呢?

  原本欠账还钱、天经地义,事件也落得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但这七年的“打白条”事件绝不能如此草草收尾,还是要交上一本明白账,到底长期“打白条”是否属于个人行为?相关责任人要怎么进行处理?还有相关单位的公款接待经费也要查个清楚明白,这不单单是为了给当事人一个说法,更是为了给服务工作一些提醒,给党员干部敲响警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