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

2018-02-19 09:51:00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吴兢 张音 吴姗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两周年之际

  今年春节,人民日报客户端原创互动H5产品《@所有人,习近平总书记给咱送春联啦》,再度刷屏!

  以总书记讲话“金句”制作的“春联”,与网友头像组成贺卡,成为今年春节移动端最热门的互动产品,短短几天使用量已超1500万。而节前,人民日报两微两端首发的微视频《人民领袖》,更成为播放量突破1亿次的现象级产品。

  两年前的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对党报工作提出要求、寄予厚望:人民日报是党的重要舆论阵地,适应变化,不断壮大,关键是要不忘初衷,坚定信念,在坚守新闻舆论阵地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截至目前,人民日报社已拥有29家社属报刊、294个新媒体平台,每日发行300多万份的报纸,成为覆盖7.04亿用户的全媒体矩阵。在第三方读者调查中,受访者给人民日报的公信力、评论理论水平、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打出高分。

  两年来,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肩负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责任与担当,保持创新驱动的勇气与智慧,人民日报社向着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的目标加速迈进,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把党的声音传得更响更广更远。

  牢记使命 “排头兵”勇担当

  【两年前的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人民日报社编辑楼,首先观看了社史展台。他说,全党全国人民都从人民日报里寻找精神力量和“定盘星”。两年来,在党的十九大、建党95周年、建军90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报道中,人民日报发挥新闻舆论战线排头兵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最强音,把握时度效,忠实履行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责使命。】

  岁月流逝,青春不老。在互联网深刻改变传播格局的今天,人民日报的“颜值”和“言值”依旧备受推崇。网上流行的说法是:“每有大事发生,必看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的声音,分量究竟有多重?

  2017年,人民日报聚焦十九大精神的两篇“任仲平”文章、6个系列评论员文章唱响主旋律,3000多篇各类评论实现对社会热点话题的舆论引领;170多篇迎接十九大的理论文章、120余篇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文章,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帮助干部群众更好领会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人民日报评论与理论两翼齐飞,当好宣传排头兵、舆论领跑者,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好思想舆论准备。

  “最不容易完成的一次任务”,参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员文章撰写的人民日报评论员陈凌说。

  该系列共“八论”, 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挑战多。陈凌和同事们反复深入研读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努力吃透精神,用以指导写作,每一篇文章都数易其稿。

  这组刊发于十九大召开2个多月前的重头评论,被网友们称为理解即将召开的十九大的“思想地图”。陈凌说,引领不是枯燥的说教,而要以正向、科学、专业的引导,求取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人民日报评论员赴港岛,采访调研一周,对“祖国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国更好”有了更深刻体会,任仲平文章《同书写不朽香江名句》气势恢宏,言近旨远;建军90周年阅兵前夕,评论员跋涉数百公里,在硝烟弥漫的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与战士们一起体验改革强军成果,社论《铸就新的钢铁长城》激扬文字,催人奋进;总结提炼塞罕坝精神,评论员与农场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评论员文章《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留下“岂曰无碑,山河为证;岂曰无声,林海即名”的赞叹。

  关键时刻发出关键声音,重大事件彰显重大作用。两年来,人民日报担纲主流舆论“风向标”,打好政策解读“组合拳”,敲响舆情热点“定音锤”,成为定分止争“压舱石”,牢牢占据舆论制高点,有效激发社会正能量。

  面目一新 “新闻纸”更好看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夜班平台,同编辑们亲切交流。他勉励大家不忘初衷,坚定信念,把报纸办得更好。两年来,人民日报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不断创新方法手段,领先一步,高出一筹,独树一帜,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第一次把图表新闻放上头版头条,第一次就总书记考察活动刊发图片专版,第一次推出高访“特别报道”版……在最近一次调查中,读者普遍反映:人民日报变得更好看、更耐看了。】

  “惟改革者强,惟创新者胜。正是本着这一追求,我们不断开创党报报道先河。”说起这两年的编采创新实践,人民日报要闻一版编辑张晔有不少心得。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张晔和夜班同事在编辑版面时,精心推敲、大胆尝试。除了按常规编好头版外,还在二版刊登总书记在山西深度贫困地区考察的7张图片,零距离、全方位、多角度呈现考察真实场景。

  党报第一次就总书记考察活动推出图片专版,引发方方面面的热烈反响。版面是一张报纸无声的语言,创新是做好报道的始终追求。

  面对舆论格局深度调整、新闻业态快速迭代、传播渠道日新月异,只有创新,才能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只有不断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体裁、创新形式,才能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两年来,人民日报这张“新闻纸”在悄然变化。

  内容新了,形式活了。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期间,人民日报开设“代表委员议国是”“基层群众回响”等特色专栏,打通会内会外,连接顶层基层,让民心与党心同频,让思想与行动共振。

  调查多了,文风变了。“扶贫记者”顾仲阳在内蒙古杭锦旗巴拉贡镇昌汉白村蹲守一个月,和村民朝夕相处,写出整版深度调查《驻村三记》,展现典型贫困村脱贫攻坚的真实进程,直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引发网络热转和各方关注。如今,走基层、到现场、去一线,在人民日报记者中蔚然成风;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成为党报新闻产品的鲜明特质。

  版面亮了,视觉美了。党的十九大召开前,“砥砺奋进的5年·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推出348块版面,既做内容高地,又做视觉精品,内容亮眼、标题抢眼、版式养眼,为党的十九大献上一份“悦读盛宴”。

  你注意到了吗?如今人民日报版面上的可视化、新媒体元素日益丰富,二维码越来越多。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你就可以看到一段与报道相关的视频。

  深度融合 “融媒体”放异彩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期间,见证了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启动。2017年9月,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展位,总书记饶有兴趣地听取报社融合发展成果汇报。两年来,人民日报把建好用好中央厨房,作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突破口,加快在互联网传播阵地排兵布阵,全力在新媒体领域开疆拓土,一个以中央厨房为龙头、报网端微为平台、社属媒体为集群的人民日报系全媒体方阵不断壮大。】

  “我爱你中国”,去年国庆期间,上海“东方明珠”、广州塔的互动屏打出了这行炫目的大字,几乎同时,北京的地铁和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的节目里,以及各类灯光公益秀,都在表达同一主题……网友们用各自方式演唱“我爱你中国”。中国7个驻外使馆和中国南极科考长城站工作人员也传回演唱视频,一起为祖国庆贺生日。

  情感共鸣点就是传播切入点。“唱出我们的爱——我爱你中国”活动,由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策划,由微博、微信、客户端联动推出,系列微视频播放量近3亿次。放开你的歌喉,唱出你的心声,有网友留言:“为人民日报点赞!音乐响起,全家一起跟唱,自尊、自信、自豪充溢胸中,禁不住热泪长流。”

  拇指在手机屏游走的距离,或已超过双脚走动的路程。据统计,我国手机网络新闻用户已达6.2亿。日益推进的媒体融合,再造了新闻产品策、采、编、发的流程,中央厨房成为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生产的大脑和神经中枢。

  在“融”中创造,在“合”中提升。2017年,中央厨房进入常态化运行,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分众传播模式日益成熟;截至2018年2月14日,中央厨房推出文字、音视频、图解、H5等各类融媒体作品2700多件;如今,由人民日报援建的雄安新区中央厨房正式运行,为中央与地方党媒深度融合提供了“雄安范本”……

  融策划、融采集、融制作、融传播。目前,中央厨房推动融合报道生产加工机制,进一步向编辑部、国内外分社、社属媒体等采集源头延伸,并为各类新闻产品推广提供了立体通道,形成了党报传播的多平台、多渠道、多声部合唱。

  聚焦标杆性,瞄准现象级。2017年,人民日报社融媒体产品实现井喷,平均每月产生1至2个浏览量过亿的“网红”产品,全年累计推出近百个浏览量破千万的“爆款”。

  客户端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上线10天浏览量突破10亿次;人民网与地方联合制作的理论视频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开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新方式,全网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晨美丽聊天系列视频制作40多期,视频总播放量超1亿次……火爆的数字,充分体现了传播领域融合发展带来的“核聚变”效应。

  面向海外,主动“喂料”。人民日报针对国际主流媒体,登门征集信息需求,实施订单生产,定向个性推送。去年外媒定制推送稿件,在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420多家媒体落地1.2万余次,借台唱戏、借筒发声,在国际舆论场有力有效放大了中国声音。

  内容为王,技术为要。技术创新,正成为报社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民日报将无人机、视频直播、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新技术运用到融合生产,创新呈现方式,丰富受众体验。2016年,人民日报发布我国首个媒体融合云服务平台——中国媒体融合云;去年两会,人工智能机器人“小融”进驻中央厨房,助力新闻生产的智能化服务。

  队伍升级 “全媒型”人才多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两年来,人民日报强化全媒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体制,用好激励杠杆,涌现出越来越多“双枪将”“两栖人”“多面手”,全媒型记者抓起笔来能写、对着镜头能讲、拿起话筒能说、举起手机能拍。】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怎么传递才更有感染力?人民日报社融媒体工作室“一本政经”做出有益尝试。去年4月,“致敬五一”系列视频火了,被174家媒体转载,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与微博、秒拍等媒体播放次数迅速接近千万。工作室抓紧将视频脚本改写成文字稿件,与视频二维码一齐“倒灌”版面,取得了“1+1>2”的传播效果。

  工作室牵头人姜洁说,当好一名全媒型记者,一定要突出融意识、做足融特色、放大融效应。融媒体工作室就像“大厨培养间”,激励更多的编辑记者参与实战、加强协作、提升本领、多出精品。

  跨部门协作,兴趣化组合,项目制施工,如今,报社46个融媒体工作室应运而生,一本政经、麻辣财经、半亩方塘、碰碰词儿等工作室,迅速聚拢大批“粉丝”。35个部门近300名编辑记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释放激情,竞逐梦想,他们组建的工作室涉及时政、国际、文化、教育、社会等多个内容方向,推出的各类产品总点击量已超2亿次。

  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对外传播任务也从未像今天这样繁重。党的十九大前夕,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正式上线,短短几个月,由21人组成的编辑队伍已屡创佳绩。第一时间编发党的十九大第一场新闻发布会英文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前夕推出的视频《跨国婚姻夫妇眼里的中美关系》上榜微博热搜第二名,在秒拍播放量超700万次……

  作为从多年纸媒工作转型的“移动端新手”,英文客户端视频组负责人程维丹说,工作中既要绷紧“政治弦”,又要做到快、准、狠。“本领恐慌”是免不了的,好在有同事们指导、配合,现在已越来越适应新媒体状态,越来越喜欢这种状态,越来越享受这种状态。

  培养人才,机制先行。去年,报社组织了一场媒体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讲授直播、视频、视觉设计、无人机操作、大数据新闻等内容,全社编辑记者踊跃报名,热情参与。

  “针对问题学,带着任务练”,培训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完成了6个高质量的融媒体产品。不少学员兴奋地表示,做H5、飞无人机,对我们不再是难事了。

  两年来,按照融合发展要求,报社加快制定全媒体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规划,抓好外引内联,搞好技能培训,推动报纸编辑记者转型,培养跨界人才。同时,改革考核分配制度,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和选人用人机制,建立新的人才发现机制和激励保障制度。

  新媒体、新传播,新职责、新使命,新气象、新作为。

  人民日报社全体员工表示,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和新征程新任务,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朝气和开拓创新的锐气,做精产品、拓展阵地、赢得用户,在互联网时代勇立潮头,在新一轮的媒体竞争中赢得主动,以优异成绩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厚爱。

  从“光与电”到“数与网”,即将走过七十载光荣岁月的人民日报,始终与党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不负党和人民重托,不辱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