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2018-03-28 09:25: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马峰
  新旧动能转换也是人的转换。无论是淘汰旧动能时伴随的就业问题,还是发展新动能必须重视的人才引进问题,都需要我们以“人”为核心,加快就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既要减少发展的“阵痛”,处理好社会风险控制,兜住社会发展底线,实现政府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的融合;又要将人的优势发挥出来,以人才带动新动能发展,这是新旧动能转换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一大课题。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和就业结构具有鲜明的模式换挡特征。一方面,传统动能、传统行业就业人口较多,换挡到新动能,就业面临高门槛等瓶颈;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新经济新业态迭出,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的过程中,人的因素将伴随转换的全过程,人是新旧动能能否实现有效转换的核心因素。
  具体来说,在当前动力转换的攻坚期,我们面临一系列“人”的问题:
  再就业和就业迁移难度较大。一方面,旧动能、传统产能上就业的人口较多,而且在年龄分布上中老年居多,学习新技术的动力不足、难度较大。在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行业因为科技革命而出现人员淘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人员的再就业难度大,往往会导致大量社会风险因素聚集。另一方面,新动能对人的要求高,特别是需要较高程度的知识储备、劳动技能和工作经验,进入门槛高,导致社会人口在从旧动能向新动能实现就业迁移时,往往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和瓶颈。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一方面,我国就业总量依然很大,不同层次的人群对就业目标和岗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大学生就业难依然存在,反映出我国高质量就业岗位数量短缺,而且大学生综合素质也常常难以匹配有限的高质量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降低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人力的需求,但是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依然存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线普工招工难、苦累脏险岗位招工难等问题。
  就业总量压力巨大。据测算,2018年高校毕业生将突破800万人,而且就业人数在800万人以上的高位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另外还有500万左右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技校毕业生,以及一部分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总量压力很大。
  新就业形态可持续性有待加强。新就业形态固然是经济增长和带动就业的主要来源,但是作为新兴事物,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新就业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增强发展的稳定性,特别是对大学生创业,要加强预警监测和指导。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又日渐弱化的当下,人才红利、人才净流入已成为各大城市竞争的首要要素。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就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破除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
  及时发布再就业培训和就业信息动态,提高信息供给与劳动力、人才供给的匹配度。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对转岗职工在其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培训,加速向新动能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强对年轻技工的培养,加快形成符合高质量经济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梯队,为下一个三十年的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健全就业信息动态服务机制,提高就业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的匹配度,提高就业针对性和就业率。
  发挥新就业新业态的优势,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为青年发展搭建人生出彩的舞台,通过一系列措施对青年进行就业辅助、就业指导,建立青年就业辅助体系,提供从就业政策解读到就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提供的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加大新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创造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增加在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技能的授课内容,在校期间即提高其与高质量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实现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提前匹配。大力发展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破解普工岗位招工难,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进一步加强就业的社会保障能力。保基本、兜住底是就业保障的关键,也是防范社会风险、减少社会成本支出的关键。同时,要进一步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从而提高就业发展的社会保障能力,推动就业市场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创新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健全人才落户政策,立足人才优势打造新动能发展高地,以领军人物、高质量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围绕人才制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政策,将以引进项目为主的发展策略,转变为通过引进人才带动产业发展的策略。与此同时,依靠新动能新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研究智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