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不是盲目的野兽

2016-09-06 09:39:00来源:人民网作者:黄雯
 黄雯
  《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美】兰德尔·柯林斯著;刘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住在纽约中央公园北的哈林区,这是一个以黑人聚集而出名的区域。你可能会以为这个区一定充斥着枪支和暴力,开始的我也很惧怕,但是一年多过去了,我没有看到一起暴力事件。读了兰德尔·柯林斯的《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我感到豁然开朗。柯林斯认为,现有的很多社会学理论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之下,那就是,暴力是容易实施的,而其实不然,暴力是很难发生,暴力是罕见的,要想看清暴力发生的庐山真面目,最好的方式就是分析其产生的微观动态环境。
  柯林斯重点分析了暴力发生的过程,而不是背后原因。通过对个体的采访,对新闻报道、暴力情景照片及录像的分析,柯林斯认为,暴力的发生有两个惯常的通道:第一个是选择弱者作为攻击对象,从而建立情绪上的主导,比如家暴;第二个则是将这种紧张变成可控的暴力,包括决斗、武术、竞技体育等。人类的大脑对于暴力,是有一层情感壁垒的,伤害他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即使发生暴力,也是短暂和草草完成,并不会像动作电影里描写的那样容易和完整。
  柯林斯从不同的角度,列举大量生活事例来支持他的观点。在家庭暴力一章,柯林斯论述道:“无论是虐待儿童、配偶还是老人,都包含了一个时间阶段模式,其中冲突带来了情绪的互相浸润。”哭泣是弱者的武器,也会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武器。一个哭泣的孩子会反复地悲鸣,而照料者、家长、保姆或护士也会与其哭泣同步,身体陷入这样的运动旋律,这种周期性韵律的争夺如果建立在恐惧、愤怒等情绪之上,就可能产生暴力。类似的互动模式也发生在病人和照料者,或者老人和照料者之间,病人的要求和照料者不配合的冲突升级后,照料者会故意不认真提供服务,甚至对其进行身体虐待。每一个场景,柯林斯都会用生动的案例来阐述冲突是怎样一步一步升级,而情绪又是怎样一步一步渲染。这种微观的分析入木三分,让阅读者仿佛在看动作片的慢镜头回放,紧张又不缺少严肃从容。
  除了家庭暴力,攻击弱者的暴力还表现在学童间的霸凌、拦路抢劫等。第五章,柯林斯在案例分析中特别对比了暴力发生和暴力未遂的情境,指出了当弱者的反应超出了施暴者的意外或者控制能力之外,暴力往往未遂,这也为如何成功预防暴力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第六、七、八三章,柯林斯重点分析了相对可控的暴力,如公平搏斗表演,作为娱乐的暴力和运动暴力。例如欧洲的足球流氓,“处于被动的观众将比赛扩展到看台之外,将比赛中的戏剧转变成按需生产的骚乱”。柯林斯认为这种制造暴力技术的终极目的,不是寻求纯粹的肉体暴力,而是追求一种集体兴奋感。
  柯林斯还专门用了一章的内容去分析一些特殊职业人群,比如警察。警察暴力和警察作为受害者的暴力事件,恐怕是2016年美国不间断的新闻焦点。柯林斯认为,警察工作带有一种特殊的紧张感,这会使他们时时刻刻都希望占据主导。这也是为什么嫌犯一个敌意的目光或表情,就可能招致警察攻击性的回应。
  虽然书中所写主要针对的都是美国社会,但学术是跨界共通的。《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暴力,仿佛串珠一般,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事件和逻辑都理通了。作者通过这种分析提醒我们,暴力不是盲目的野兽, 对付其最好的武器,就是真正了解暴力发生时的情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