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为何如此“魔性”

2017-06-17 10:06:00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董阳

作者:董阳

  你瞅啥?

  瞅你咋的?

  这七个字,有戏。自带画面,人物呼之欲出,而且用字极简。论画风之生动彪悍犀利,有时你不得不服东北话。

  连日本萌妹子福原爱都被带跑偏了。瓷娃娃形象跟东北话的彪悍碰撞,那反差不知让多少国人为之倾倒。当福原爱纠正中国记者“干啥”东北话应该叫“嘎哈腻”时,有没有一股被反客为主的暖流涌上心头?东北话征服了福原爱,一口东北话的福原爱征服了你。

  后来我发现,像福原爱一样被东北话征服却不明所以的人不在少数。每每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大学宿舍里有一个东北人,临到毕业整个宿舍说话都一股大碴子味儿。一开始嘲笑东北话的室友们,一个个眼睁睁地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后来才幡然醒悟:你这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啊。

  在手机APP“知乎”上,还真有人郑重其事地发问,而且成了热帖:为什么东北话容易传染?“身边东北人不少,我一个天津人现在说话都是东北腔,张口闭口妹有,干哈……为啥?”

  东北话的“魔性”,还真是值得玩味。

  东北话大流行的最大推手还是央视春晚。央视春晚是啥场合?全中国人都在那个特殊的时刻盯着一群演小品的东北人,看他们用最凝练、最形象、最搞笑、最有机锋的方言唠嗑、表演。这简直就是一堂活生生的东北话全国公开课!

  这绝不是一般的公开课。一是规模空前。每年春晚几亿人看,三十年下来,就几十上百亿人次,如果把奥运会看作世界最大运动类公开课,那么央视春晚小品堪称世界最大规模语言类公开课,关键还在于,这个公开课是成系列的,每年来一次!

  其次是课时长。简单算笔账,每年春晚用东北话表演的语言类节目照两个算,总共大概半个小时,二十年下来就是十小时,一亿人看,最保守地算下来就是十亿个小时。读者们呐,除了这十亿个小时的纯教学,还有电视台反复重播、互联网不断点播的更大量的课外复习,再加上生活里跟东北人打交道的“浸入式”实战演习,外国话都学会了,东北话哪有不会的道理?

  再次,春晚小品这种“教学形式”互动性更强。虽然隔着一道屏幕,但是看着演员搅动三寸不烂之舌,笑得前仰后合,观众身心都被带入了一种高能的语言交流场景。观众的心打开了,东北话的魅力充分地刺激了他们柔软、敏感的语言神经,让语言习得瞬间变得轻而易举。而且,观众们还要在春节假期的亲戚朋友间互相分享,这种“同伴教育”和迫不及待的“现学现卖”,简直就是最好的语言练习。

  另外,春晚小品这种“场景式教学”,为“金句”提供了一个个短小的喜剧情境,使得金句的转用自带喜剧效果,更具有社交属性。比如一说“要啥自行车”,人们就想到了小品里丈夫一面眨眼睛,一面假装高声呵斥妻子的镜头,而忍俊不禁,也就在“别不知足了”“别想入非非”的语义之外,更有幽默的效果,缓解了由于“得不到”而身处的窘境。

  “忽悠,接着忽悠”“我这心呐,拔凉拔凉的呀”“你太有才了”“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这些句子都有类似的效果,其流行也就“变本加厉”了。

  多少年来,在春晚小品这个具有春节新年俗性质的传媒艺术形式中,东北话是绝对的主角,它因而在中国人的文化空间里具有了某种强烈的公共性。我懂东北话,你懂东北话,这还不叫公共性。公共性是,我知道你懂东北话,你也知道我懂东北话,我们都知道周围人听得懂东北话,然后我们愉快地用东北话聊天。这就使得东北话这门方言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它沟通和社交的属性而具有“传染”的可能了。

  一定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别的方言,比如河南话或者闽南话没有在春晚上火起来?我相信东北话之所以能搭上央视春晚这趟文化高铁,当然有偶然性,但如果事后诸葛亮地总结,也有其必然性。首先是它近乎普通话,这使得它的传播和习得的门槛大大降低,这也是粤语尽管有大量的港剧、香港电影和粤语流行歌曲等大众文化载体支撑,依然没有在中国大陆普及的原因;其次,东北话又不同于普通话,有它强烈的特点,它的生动、直接、幽默,适用于春节喜庆热闹的场景。再次,从语言学的角度,东北话一定有它发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使它容易上口、便于发音,当然,这需要更加专业的语言学解释了。

  追溯源头,东北话的“魔性”大概要还原到冰天雪地的大东北热炕头的唠嗑场景。在那样一个场景下,人们在语言实用性之外,追求唠嗑的单纯快乐,也就是一种无功利纯审美的语言艺术性,使得东北话不断进化“成了精”。

  另外,东北人远离中原,礼教束缚少,他们的表达更接近本能,更加自由,更放得开,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其实东北不光小品出名,也出“大嗓”,某季《中国好声音》里东北人居半,被戏称为“东北好声音”,这也跟东北地广人稀,性格豪放,善于表达有关。

  纯粹论语言的精妙,其实别的方言未必没有,比如四川话、河南话、北京话,都不是白给的,其幽默劲儿也未必逊色于东北话。东北话借助春晚小品赶上了中国电视这一大众媒介的黄金窗口期,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确实跟出挑的东北喜剧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这两年,新一代东北喜剧人登上了各大卫视的喜剧类节目,东北话声势不减。在快手等直播平台上,东北话依然势头凶猛,“扎心”的“老铁”们借助移动互联网又掀起了另一波“东北话攻势”。

  在北京工作快十年了,这几年明显感觉身边的东北人更多了。平常大家都说普通话,但是你知道,东北话的春光是遮不住的,即便五花大绑,只剩三成功力,也够它阳光灿烂的了,再说了,架不住人多啊。于是,我时常有种幻觉,仿佛一直生活在央视春晚小品里。

  如果不是“地图炮”,请祝贺“魔性”的东北话吧,你得承认,这是东三省响当当的文化软实力。也请拥抱我们各自的方言母语吧,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方言母语,但可以选择热爱自己的母语,跟它玩耍,跟它厮混,转而发酵它,提炼它,升华它。其实,那正是提炼我们自己,升华我们自己。

  不信,看看人家东北人,多有文化自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