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往失去处寻觅

2017-10-30 16:51:00来源:大众网作者:邢桥

邢桥

  电影《十八洞村》呈现的是一个关于失去与寻找的故事。我们满怀对宁静的憧憬而来,却在离开时额外收获了一份对于乡土与田园的诚挚敬意。可以说,《十八洞村》正是遗世而独立的现代“桃花源”。

  寻找往往是源于失去,武陵人寻访桃花源,是源自陶渊明的不得志,现代人寻访十八洞,是源自都市生活的不得意。影片《十八洞村》所聚焦的正是现代人群寻访桃花源而“不复得路”的窘迫境地。人类对于土地的深厚情感亘古流传自不必多说,但在今天,人与土地之间最原始最质朴的联系却愈发显得薄弱了。

  影片中年轻人为谋生计,离开乡野,走出大山,“切断”了人与土地的固有联系,“背离”了人与土地的原始契约。而在生活中,观众们却又发自内心的想要离开高楼大厦,回归恬静山野的静谧怀抱。古人说“礼失而求诸野”,所诠释的正是此番情景。

  同样是以诗化风格讲述农村题材,《十八洞村》与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暖》一样,十分注重影画风格的确立。灵动曼妙的湘西风光在整部影片中展露无遗,宁静的山野与朴实的农忙成为影像的主体,层层叠叠的梯田和行走其中的人影勾勒出一幅充满绿意的乡村画卷,使得十八洞村成为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画秘境。

  而在唯美画面和精心构图的背后,影片《十八洞村》又展现出自身面对农村问题,面对土地的独特思考。主人公杨英俊是影片中“当过兵,气质硬”的留守人员,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他靠种地独自拉扯着妻子和天生残疾的孙女“小南瓜”,“治病欠了一屁股债”。然而面对自己家的现实处境,老杨却没有像同村的杨英栏、杨金三一样坐等国家救济,“精准扶贫”对他来说不是单纯的国家救济,而是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也正是因为老杨身上的这种“硬气”,给整个十八洞村找到了出路,让“杨家班”的建立成为现实,使得“和穷打一场硬仗”成为可能。老杨的军人气质与湘西的恬静安逸产生了碰撞,而这种不协调的对比催生着十八洞村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生机,重塑了乡土世界的现实肌理。与老杨的出场相应,麻妹这一角色象征着农民群体对于苦难的“背负”。在十八洞村这个连车也依靠“背”来解决的地方,一个女人的脊梁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在影片中,麻妹的身上从来是不得放松的,怀里抱着“小南瓜”,肩上扛着大背篓,她一个人既要维系整个杨家的现实纽带,又要守候乡村后继无人的残酷未来。正是这样一个村寨女人的手提肩扛,默默呵护了十八洞村的田园梦乡。这对老夫妻的出现,令《十八洞村》突破了以往影视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完成了农村框架内的自我更新,这预示着以老杨为代表的新世纪农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受苦受穷的帮扶对象,也不再是一切困难靠政府的问题人群,转而成为现代社会体系中有人格、有尊严的中坚力量。

  有别于《那山那人那狗》和《暖》侧重对逝去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影片《十八洞村》更注重的是坚守与告别。老杨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默默遵循着人与土地之间最原始的契约,守望着湘西深处的静谧乡关。对老杨来说,土地正是他唯一永恒的“战场”。他对乡土、对田园、对山野的守候,归根结底是来自于人类社会承袭千百年的民俗传统,正因为怀揣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至高敬意,《十八洞村》才能展现出独特的情感脉络。我们总能感觉出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中对于乡间村落生活的眷恋与不舍,但这种回忆式的诉说却总是略显朦胧的。而在《十八洞村》中,整部作品散发着的是直观且真切的告别,通过故事情节与影像呈现,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现代桃花源”在向贫穷与苦难挥手,更重要的是土地唤起了人们新的希望,并且向着未来生活发展延伸。

  《十八洞村》的出现,不仅是为了给都市人修筑一条通往深山的“精神退路”,而且要在都市高楼和湘西山野之间搭建起现实桥梁。十八洞村的质朴,来自村民对“乡约”的遵循,具体表现在“血酒”的效力上。施又成的先祖为私利违背了这种乡民之间的契约,喝了“血酒”与全村人绝交,从此喜丧不报,红白不沾。这间接地导致了施家人宿命式的败落。也正是因为对这种“效力”的敬畏,杨英连甚至在百年之后仍然遵守着祖先的遗训,阻止小薇薇和施又成的结合。而这种约束力却不是封闭隔绝的,正像杨英连和村里人最终原谅施又成一样,“欠的水用酒来还”成为乡间村落接受回归者的共同途径,这代表着以乡土契约为负载、以情感链接为实质的乡土世界对于“回头浪子”的包容与接纳。

  我们初访十八洞村,确有一丝武陵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同感,然而影片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让观众们一览风光最后“不复得路”,进而令桃源“无问津者”。十八洞村人在坚守土地和敬畏生命的过程中将劳动美学的含义诠释得淋漓尽致,村寨的生活还原为生产的价值,并给价值的创造赋予了更高的意义,使得乡土世界的现实纹理在叙述中得到了复杂呈现。都市生活令现代人群对土地、对生命、对自然的敬意丧失殆尽,湘西村寨的田园美景给予我们慰藉,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去出发,去寻找,去遵循“天人合一”的法度法则。寻找就必寻见,《十八洞村》以诗意风韵和田园画卷建立起一个独立在都市之外的避风塘,营造出一个可供人短暂停歇的梦里老家,它引领惶惶不可终日的人群去了解,去感受,去追寻一个足以充盈内心的精神乌托邦。它的意义不囿于都市人群对喧闹繁盛的反叛和逃离,更在尝试为那些秉承传统乡约、敬重家园天地的乡村与乡民寻找一条前往城市之外的现实出路。

  世人偏爱朝阳,但总有人欣赏晚霞。世人习惯遗忘,但总有人选择铭记。《十八洞村》带着对田土敬意的存续,指引人们去开辟属于自己的“心灵田园”,躬耕自身的精神世界,对观众来说,《十八洞村》不仅是诗意的“主旋律”,更是久违的诗和远方。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