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潮评:贴近群众是非遗传承的必由之路

2019-02-18 10:32:00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邢晨

大众网·海报新闻评论员 邢晨

  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三,山东烟台开发区初旺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渔灯节,村里彩旗招展,处处洋溢着新年和民俗味道。作为一项带有独特地域印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不仅弘扬了胶东渔家文化,更让广大群众自觉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与实践者。

  作为一项文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代代相传下来的珍贵文化资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流行文化的冲击,很多人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将它们作为某种高级文化符号束之高阁。眼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为失去了“粉丝”而存在消亡的危险。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始终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标准。

  渔灯节是烟台沿海地区特有的民俗节日,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之所以经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因为,渔灯节在推陈出新中,走进了更多的群众,服务于更多的群众,因为只有在群众的沃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拥有无限的活力,才能代代相传下去。

  让非遗贴近群众,政府是主导。近年来,烟台开发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挖掘、整理渔灯节的史料,开展文化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脉络清晰,内容生动的渔灯节文化体系,并从政策、资金等多个层面保障渔灯节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保障,政府的支持不应只局限于经济扶持上,更应该从文化体系保护上下功夫。非遗来自于人民,吸引人民的亦是文化本身。通过政府主导,让非遗“不变味,不变形”,是非遗贴近群众、吸引群众的重要前提。

  让非遗服务群众,推陈出新是重点。烟台开发区不断挖掘渔灯节的文化旅游价值,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适合现代人观赏、体验的民俗文化活动。没有“粉丝”的非遗注定不会有生命力。在传承的道路上,让非遗跟上时代的脚步,合乎当代群众的审美需求是让非遗“火起来”的必由之路。推陈出新,不是对传统的全面否定,更不是焚琴煮鹤般的胡作非为,推陈出新需要传承者在去其糟粕的基础上,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阐释文化精髓,让更多群众有机会、有意愿走进非遗、感受非遗独特的文化品格。

  “传承”是一份责任,更是一门学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中发展,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政府投入人力与物力,还需要传承者们的智慧与胆识,纵观渔灯节的发展,走进群众、服务群众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期待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推陈出新下,走到群众中间,在群众的关注与掌声中,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最生动的风景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