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桶油”的海外野心为何转嫁到国人头上?

2012-03-23 15:26:00来源:大众网作者:魏奇峰

    作者:魏奇峰

 

    国际原油价格“高烧不退”,国内93号汽油也自国家发改委20日宣布提高成品油零售价格之后迈入了“8时代”。“两桶油”相关人士22日表示,此次调价使公司炼油亏损幅度缩小,盈利状况“改善很多”;同时,两大油企也在通过增加进口挂靠WTI的原油比例、动用石油储备等方式应对高油价带来的成本冲击。(3月23日《中国广播网》)

  常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此话用在“两桶油”身上恰如其分。每次,当“两桶油”筹划掀起油价的历史新高时,就会打出“亏损”这张习以为常的“旧牌”,以此博取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堵截老百姓愤怒的情绪。然后,在舆论的沸腾中,在全国人民的质疑声中,面带“委屈”的涨价,而且美其名曰“微调”。那么,“两桶油”是否真的亏损?这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早已成涨价前的烟雾弹和撤离涨价现场的退身之术。

  你将一只麻雀捏在手里,让别人猜测它会死还是会活,肯定没有一个人能猜中,因为,麻雀捏在你手中,你让它死它就死,你让它活它就活。“两桶油”的亏损,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事例不谋而合。因为,数据掌握在“两桶油”的手上,外人不得而知,何况那是人家的“商业机密”。当然,有时被舆论逼急了,会向外界公布一组数据,但是,这组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值得商榷。

  据2011年10月28日“两桶油”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两大油企净利润达到1600亿,相当于日赚6亿。但财报中显示的炼油亏损数据却相当严重:前三季度炼油业务亏损分别达到了415亿元和230.9亿元,总计645亿元。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近日国家发改委披露的炼油行业数据却显示,前9个月整个炼油行业累计亏损11.7亿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前9个月两大石油公司炼油巨亏645亿元,而全行业仅亏了11.7亿元。一场“真假美猴王”的数据之战,将“两桶油”亏损的“弥天大谎”裸露的一丝不挂。

  “两桶油”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税费极低,不到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税仅5%,发达国家要交16%。暴利税不到20%,国际惯例为60%-100%;政策的土壤特别肥沃,税收先征后补,国家每年补贴上百亿。而且,中石油45%的海外分红羡煞旁人。既然有如此优越的发展环境和空间,为何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市场的开发上?而要一次又一次的“绑架”消费者,让其为所谓的“亏损”埋单,这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据国资委透露,2011年1到11月,央企在境外实现营业收入3.4万亿元,利润总额1280亿元,同比均增长三成左右。这意味着央企在海外的利润增幅超过境内,海外成为央企利润增幅的新增长点。可见,“走出去”已成为央企占领国外市场,实现其野心的一项长期战略。据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一份报告显示:受管理制度及国际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亏损项目达到三分之二。由此可见,“两桶油”真正的亏损,不在国内的炼油环节上,而在海外的项目上。

  城门失火殃及鱼池。为了弥补国外的损失,“两桶油”直接将损失转嫁到国内的老百姓身上,让其成淋了“一头雾水”的“冤大头”。据业内人士分析,造成亏损的原因,主要是实行“走出去”战略后,经验不足、决策失误所致。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兄弟相煎”的恶性竞争。2004年6月,为获得苏丹一条输油管道的项目,中石油与中石化曾相互厮杀,竞相压低项目价格,最终结果不仅是“渔翁得利”,而且“两桶油”也伤了元气。同时,接近中石化人士曾对媒体表示,中石化曾提交给国资委一份有关海外油气并购趋势的分析报告,指出“国内三家石油公司之间存在部分恶性竞争、各自为政、相互拆台的现象。”

  兔子不吃窝边草。但是,作为共和国的“两大儿子”,为了争夺市场,为了抢地盘,为了实现在海外的野心,却以国内人民的腰包为筹码,进行着一场没有终点的“军备竞赛”,让道德的血液凝固在了充斥着利益和斗争的石油管道中,等待着下一轮涨价,这让国人情何以堪?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韦国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