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现代公民更需捍卫学生们“批评的自由”

2012-04-12 09:04:00来源:大众网作者:吴江

作者:吴江


    4月9日上午,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该校领导称,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不会对其进行处分。(《扬子晚报》4月11日)
    笔者住所旁边就有一所学校,每个周一的早晨,都能听到学校的升旗仪式,而升旗完毕后,一位学生通过校园广播热情洋溢的现身说法,更是成了仪式中的固定节目。而对于这样的程式,但凡是中国学生,想必都不会感到陌生。
    事实上,能够成为升旗仪式上的发言者,能够让自己的声音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这当然是无上的荣耀,能获得这样的资格,其实也殊为不易,据说是要层层选拔出来的好学生才有这样的资格。如此来之不易的发言资格,当然要珍惜,但却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既然连说话都要讲究场合,那么,在庄重的升旗仪式上,面对全校师生发言,自然也需要考虑并注意发言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且不说偷换演讲稿这一做法本身是否恰当,既然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获得认同,发言资格也是学校赋予的,却利用这一机会抨击教育制度与学校,的确有倒打一耙,甚至自摆乌龙的嫌疑。原本希望升旗仪式上好学生的现身说法能够对学生起到正面鼓励的作用,未曾想却反而遭遇发言学生的“倒戈”,校方当然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仅仅是对当事学生批评教育,而没有给予处分,出言不逊的学生仍然正常上课,校方的处理方式应该说已相当克制。
    应该说,升旗仪式是否适合作为抨击教育制度的场合,当然可以商榷。但是,学生的发言是不是就应该四平八稳,老成持重,又是否只能发表称颂赞扬的言论,并对现行教育体制歌功颂德?答案恐怕同样是否定的。尽管对于这些在校学生而言,现行教育体制哪怕有再多的弊端,但终归为学生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提供了并不完美但却不可或缺的养料。不过,即便学生仍然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受益者,却并不意味着学生必须“有奶就是娘”,不能对现行教育体制提出批评与质疑。真要较真的话,不得不在现行教育体制之下接受教育的学生,其实才是现行教育体制最终要服务的客户,身处其中的学生不仅最有发言权,教育体制即便从更好的服务客户出发,也理应更多去聆听学生的抱怨和不满才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对教育制度乃至学校的抨击与批评,假如说不是根本不被容于现行教育体制之下的话,至少也会被视作十足的怪物与另类。那些抨击教育,批评学校的学生,能够不被处分,已经算宽大处理,要谢天谢地了,如此环境下,学生的抱怨和不满,可以说长期饱受压抑,而教育体制本身也因缺乏服务对象的真实反馈而长期一意孤行,失去了太多调整与校正的契机。相比国内教育体系中学校总是对的,被批评的只能是学生,国外的情形恰恰相反,学生批评学校不仅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完全可以不分什么场合,而对于这些“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学校不仅要虚心接受,学校批评学生倒是要相当审慎,如履薄冰。某种程度上,学生的批评不仅被视作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还被当作培养公民意识与民主实践的重要一环,人家的批评能力都已“从娃娃抓起”了,咱们却还对学生的批评如此瞻前顾后,担惊受怕,恐怕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基于上述视点,教育从来不应是单向的教唆,而应是双向的互动,批评也同样并不例外,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在虚心接受批评这事儿上,教育部门又怎能不“为人师表”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升旗仪式上容得下学生的批评,其实才正常。而只有当“批评”真正成了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的权利,教育部门才不会自以为是的穿上那件“皇帝的新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韦国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