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捐助》是对“心”的误读

2010-02-17 10:47:00来源:红网作者:林A

  虎年春晚已经拉下帷幄,关于虎年春晚节目的讨论似乎才刚刚开始。“小品王”赵本山和他领衔主演的《捐助》,也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捐助》讲述的是因捐错钱而引出的一场爆笑闹剧。赵本山和王小利饰演一对亲家,他们一同种地挣得3万元钱被赵本山阴差阳错地捐了出去。小沈阳扮演的记者来采访此次捐钱事迹,赵本山好面子不好意思说明事实,和急着要钱第二天相媳妇的王小利闹出了不少笑话。这次赵本山饰演来自铁岭钱家屯的“钱紧”大叔,行头和《不差钱》里几乎一样,款式土气的黑色上衣,标志性的帽子,都继续着赵氏幽默的一贯风格。而王小利欲语还休,“现场直憋”式的幽默,亦笑点十足,让人很容易想到憨憨的,而又有几分精明的范伟。

  赵本山对于这一小品,无疑是很为满意的。春晚之前,他就放出大话:王小利肯定会火。其小品编剧尹琪更是对观众夸下海口:“每六秒就会笑一次。”但遗憾的是,春晚一结束,网络上对于赵本山和《捐助》是一边倒的批评之声。其批评声音的惊人一致几乎是赵本山20年春晚岁月里前所未有的。

  网友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植入广告太多令人反感。赵本山小品堪称开春晚节目植入广告之先河。在去年的小品《不差钱》中,赵本山就已经开始为搜狐做广告,今年更是变本加厉,在搜狐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国窖1573,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二是小沈阳在小品中可有可无。作为2009年春晚最火的小品演员,观众对小沈阳在今年春晚上的表现充满期待。但《捐助》里的小沈阳,却是个无足轻重的配角,这个角色甚至“拉头驴”来也能演。这种“屈才”,让人不得不感叹赵本山力捧王小利的刻意之心。有了这样的“刻意”,自然就难有“顺意”的好作品。

  三是笑点不少,亮点不多。赵本山的小品是历届春晚最容易产生全国流行语的节目。去年春晚,《不差钱》一举捧红了小沈阳,“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等俏皮话也火遍大江南北,可今年的《捐助》有能让人记住的经典话吗?《捐助》的确让人笑了,但是,也仅是让人们笑笑而已,过后就忘。

  也许对于早已登顶春晚小品王位的赵本山来说,这样的批评微不足道,可以不屑一顾。因为他早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捐助》“笑果不足”。不过,作为赵本山老师的“粉丝”,这样的批评我是仔细拜读了的。我不但觉得网络上的批评句句在理,而且,这样的批评还是对赵本山和《捐助》的“手下留情”。在我看来,植入广告、小沈阳“缺彩”和亮点不多都只是《捐助》作为一个有几分庸俗的小品的“表面现象”。《捐助》真正的问题是——赵本山用一个看似倡导做好人好事的“捐助”为观众其实上了一道有“毒”的菜——被铜臭浸染的扭曲的价值标尺和是非观念。

  在《捐助》里,赵本山原本打算捐3000元钱的,结果捐出了3万元钱,这不但是他的全部,也把他亲家王小利用来相媳妇的钱全部搭上了。对于这样的重大失误,赵本山在王小利面前不但毫无愧疚之意,反而以为自己在做好事而理直气壮。赵本山虽有助人之心,但最后却步入“面子”误区,而且认为钱捐的数量越多越有面子,管你捐后死人倒屋还是去喝西北风——这哪是真正的捐助?这分明是在拿钱买面子。待到被捐助对象——寡妇孙立荣出场,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孙立荣见了捐助自己的对象不是下跪,就是喊爹,甚至要把自己的后半生相托。这哪是真正的受助?这分明是见钱眼开——在钱面前,什么道德、什么羞涩、什么尊严都统统见鬼去了!

  真正的慈善,不是在“钱”,而是在“心”。一个亿万富豪,如果并无悲悯之心,哪怕砸出再多的钱,也只能算作秀;一个街头乞丐,把手里仅有的一元钱送给一个更落难的人,也是大大的慈善。而被捐助者,受助的更应该是“心”——是慈悲之心,是自强之心,是回报之心。否则,谁捐了点钱给自己就可以喊谁“爹”,这和交易和买卖有什么区别?从这个意义上,《捐助》不仅是对真正捐助精神的曲解和误读,而且在倡导一种“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按照这样的价值观,《捐助》的名字还不如直接改为《钱助》来得明白和直接得多。

  当然,赵本山也可以这样说——我演的是小品,反讽才是我的目的。“反讽”当然是可以的,但问题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洗礼,经过法制意识、合作意识和市场意识洗礼的中国农民,早已不是《捐助》里那种花钱买面子而不顾他人死活的主了——赵本山用一个现代的捐款外衣,包裹着一个脱离现实,也许是30年前的农民形象甚至已经并不存在的农民形象,这样的小品,能让广大观众“共鸣”和鼓掌吗?

  作为国内最顶尖的小品艺术家,赵本山在春晚这个舞台上,除了为观众提供欢笑之外,本应该从“心”出发担当更多。但遗憾地是,赵本山不但没有这么做,反利用自己独特的影响力把春晚娱乐成一个赤裸裸的铜臭平台——这样的《捐助》,注定是缺钙的《捐助》;这样的赵本山,注定难逃被观众用脚投票和迟早抛弃的命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