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在互利共赢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2018-09-03 10:59:00来源:央视网作者:张永蓬

  张永蓬

  进入21世纪,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和中非关系步入全方位、机制化发展轨道,中非合作的成果逐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但比较刺耳的是,西方国家及媒体也不断发出诋毁中非关系的杂音。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中非合作的现实证明中非关系的互利共赢性无可置疑。

  从历史和政策角度看,不同于西方与非洲关系,中非关系是建立在遭受殖民主义统治和掠夺的共同或相似历史基础上的,有着相互理解的情感基础。在整个20世纪后半叶,中非关系始终沿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道路向前推进。中国在政治上支持非洲国家独立,经济上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援助,建成了举世瞩目的坦赞铁路;非洲国家则在政治上,特别是在恢复联合国席位上给予中国重要支持。进入21世纪,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计划均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得到落实。中国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和支持非洲工业化发展等举措,都是中非互利共赢的政策实践。

  中非合作的互利共赢性还体现在中非经贸合作的优势互补上。中国的优势在于: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有着丰富的发展经验,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形成高中低端各级产品搭配的产业链,并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和雄厚的资金积累,有为数众多的有实力、有资质的外向型企业。中国有条件为非洲发展提供产品、资金和技术合作。非洲的优势在于:有石油、天然气以及黄金、钻石、铀、铜等诸多储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战略资源,还有可可、咖啡、棉花等丰富的农作物和可观的渔业和畜牧业资源;多数非洲国家18-30岁左右的年轻人约占人口总数的50%-60%,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十年来,非洲国家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年均增长保持在4-5%左右。有资源、人口优势加上经济增长的积极势头,未来数十年非洲的市场潜力将非常可观。中非优势互补为中非互利合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非经济合作的形式和成果集中反映了中非合作的互利共赢性。自20世纪90年代及至进入21世纪以来,中非经济合作逐步由简单的工程承包转向产业合作,其中基于市场原则的股份制合作成为主要形式。以采矿业为例,其方式一般是:先由中方企业投资勘探,或由中企收购第三方矿权,然后中非双方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合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收益均按照现代企业方式运作和分配,不存在利益失衡问题。

  中非经济合作重在培育非洲国家自主发展的能力。针对非洲国家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与安哥拉、苏丹等有条件的非洲国家探索出了“资源换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在中国进口自身所需能源资源的同时,也帮助后者发展起了较好的道路交通和炼油厂等基础设施,使其拥有了自我支撑和自我循环的产业能力。近年来,随着中非产能合作的深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在非洲的推进,中方更加重视与非洲国家的均衡合作,积极开展旅游、农业、轻工业、渔业等多领域合作,为中国与资源贫瘠国的互利合作探索出新的路子。

  数十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以援助、投资、工程承包等多种形式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数千公里(有统计为5000公里)的公路和铁路、数量众多的水电站、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已经或正在逐步形成不同规模的产业辐射带,惠及广大非洲地区。近年开通的亚吉铁路和蒙内铁路都将成为辐射非洲内陆纵横的基础性工程,其沿线及终端都将形成集物流、仓储、生产加工、金融及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带,必将带动相关国家的就业、国民收入的提升和发展。此外,近年来中非重点推动的非洲工业园区建设将在更深和更广的层面推动非洲工业化发展。在推动非洲发展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在非洲实现了自身价值和利益,带动了中国产品、技术、标准走向非洲以及世界市场。

  中非关系的政策基础、互补性、经济合作的方式和成果充分说明中非合作的互利共赢性绝非口号,别有用心的不实指责是对中非关系实际成果的漠视。相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必将推动中非各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

初审编辑:王封

责任编辑: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