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环保的“作风保卫战”

2018-12-03 09:58:00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洪兴
李洪兴
  与保护自然生态同等重要的,是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过去一年多,作为“亚洲重要湿地”的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被非法围垦700多亩,围堰长度达2公里多,地貌遭到较大破坏。群众多次举报,七部门执法10余次、出动人员近千人次,非法围垦却一再“卷土重来”。最终,在当地纪委监委督办下,问题才得以解决,10名党员干部被问责。此案暴露出环保执法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值得重视。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美好生态看得见、摸得着,但破坏行为往往“暗流涌动”。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例,本来处于自然保护区内,当地村委会却违规签订承包协议,导致湿地滩涂被围堰开垦。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制止措施,却是“止止痒”而非“动手术”,甚至在执法过后,不法分子又在夜间作业,防不胜防。环保执法之艰难,不法行为之狡猾,让生态湿地沦为“环保失地”。

  客观来讲,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漠视破坏环境的行为,有制止也有执法。但是,有行动不意味着真作为。一位干部道出其中缘由,“只要有一个部门较真、担当,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不可能持续一年多。”显然,环保执法需要动真碰硬、敢于亮剑,否则,表面上执法频繁、阵势强大,却起不到应有的震慑效果,就会损害执法公信力,让不法者更为猖獗。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执法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依然需要警惕。比如,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度违法违规开矿、企业偷排偷放,陕西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圈地占林数年内难以拆除,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始终得不到解决,背后一个共同症结就是,一些地方的时任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监管失守、整改不力、落实迟缓,乃至违反政治纪律,阳奉阴违、我行我素,甚至与不法者沆瀣一气、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保护伞。可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与保护自然生态同等重要的,是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责任,到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考核办法,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领导干部的权责也更加清晰。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今天,打赢生态环境保护的“作风保卫战”,才能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绿色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可以说,如何发展、怎么保护,不再是有没有共识的问题,而是怎么执行落实的问题。少一些观望、畏难、推诿,多一些主动、勇气、实干,我们就能保护好一条条“生命线”、一座座“母亲山”,湿地绿肺也会真正滋润每个人的心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