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把伞到一百把伞

2019-04-09 10:28:00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广 海

广 海

  真正的善举,不追求回报,只是源自内心那一份最纯粹的善念

  杭州公交车司机柴师傅,不久前收到匿名人士寄来的100把全新橙色爱心伞和1把旧旧的黑伞。望着这黑伞,柴师傅一下就猜出是谁送的了。

  那是半个月前的一个雨天,柴师傅把公交车上的黑色爱心伞,借给了一名抱着孩子的男乘客。还伞的应该就是这名乘客,让人没想到的是,他还特意定制了100把爱心伞表达感谢,回馈社会。有网友看到后留言说:“原来善举也会‘传染’。”

  这件事让人感动之处有二。一是柴师傅的善念——“下雨天一个人带着孩子出门不容易,不能让孩子淋雨受凉”,给那名乘客送去了方便。二是那名乘客受到帮助后,饮水思源,以百倍回馈社会,可以想见他之前内心受到的深深感动。

  再接着设想一下,这百把爱心伞一旦扩散开来,帮助了更多乘客之后,将会带来多少正向反馈啊?这种善行的连锁反应,将给社会带来更多和谐音符。

  这也让人想起青岛公益群体——“微尘”,从有人化名“微尘”进行爱心捐款开始,10多年来影响带动了一大批市民投身公益。他们全都自称“微尘”。这个逐渐壮大的爱心队伍正是行善引发连锁反应的最好诠释。那么,善举为什么会被传递?

  我们都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其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是因为这是对行善规律的总结。善行有大有小,善念则不分轻重。路边的自行车倒了,把它扶起。事儿很微小,但其中蕴含着不忍他人利益受损的念头。这是一种不掺杂功利的念头。相声里经常讽刺各种大善人,就是因为他们行善的本质是一种交易,是把善举看做投入,为的是将来获得更大的产出。

  真正的善举,不追求回报,只是源自内心那一份最纯粹的善念。就像柴师傅,只是心疼孩子和乘客,才将伞毫不犹豫地借出,没有考虑任何收益和回报。惟其纯,惟其透,才格外打动人心,才能引发更多善举。

  此外,我们的社会环境对于行善越来越持鼓励、包容的态度;各种法律制度的出台,对行善主体加以保护、激励,形成了正向反馈的闭环。这样的大环境,让善举的生命力得以不断延续下去。一颗石子,就能激起重重涟漪;一个善举,就能让爱布满天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