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大众网摄影 >聚焦 >学会动态

关于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初评参评作品的公示

2022

/ 06/03
来源:

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

作者:

手机查看

  根据《关于开展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初评工作的通知》要求,现把向中国记协推荐的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的有关材料进行网络公示,公示至6月15日,接受公众监督。

  公众意见联系电话:

  0531-85196152

  附件:参评摄影作品公示

  01.张保国:“如果我不在了,你们谁党龄长谁上!”

由于常年忙于工作,张保国家里甚至没有一张全家福。趁这次采访,我们特意为他们拍下这张全家福

  作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张保国每天要做的一件事,竟然是发一条朋友圈。“你要是有我的微信,你每天早上都会看到我的一条朋友圈。我每天会将看到的好文章摘出来分享一下,这基本成了我每天的‘作业’了。”

  每天更新朋友圈,对多数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但是这对张保国来说,却有着更深的含义:“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那段时间,我没有更新朋友圈,好多人就来问我,保国你还好吗,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之后,我就坚持每天都发一条,这样大家就知道我是平安的。”

即使下班回家,张保国也是电话不断,还要处理一些工作上的问题

  公安特警承担着反恐处突任务,时刻面临着危险的考验。而排爆警察更是与死神共舞,往往生死就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被称为“生死线上的排爆专家”的张保国,感慨地说:“全国公安系统活着的英雄模范不多,我很庆幸,我还活着。”

  常年忙于工作,让张保国愧对家庭。他的家里甚至没有一张全家福,女儿年幼时见爸爸的次数少之又少。采访结束时,我特意为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

张保国正在教授学员排爆遥控车的操作知识。这些年来,他销毁废旧雷管30余万枚,出色完成1200多次重大活动的防爆安检,还带出了一支业务精良的防爆队伍。

  共产党员就不能怕吃苦

  张保国从军从警37年,一直与危险爆炸物打交道。从事排爆工作的22年来,他共完成100多次排爆任务和数百次排除、销毁废旧炮弹炸弹任务。

  许多人对电影《拆弹专家》中那紧张刺激的时刻记忆深刻。当见到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张保国时,我们才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拆弹专家的工作,远比影视作品中紧张,危险系数更是实打实地高许多。现实中的不法分子在制作炸弹时不会安装诸如影视作品中的红线与蓝线,更不会有看得见的计时器。

  当谈到这些时,张保国说:“面对当时的艰苦条件,心里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但又一想,我是一名军人,是一名共产党员,怎么能怕吃苦。”

  艰苦的条件没有使张保国失去斗志,反而激起他研究废旧弹药销毁方法的热情。就这样,年轻的张保国在那里收获了四项全军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四等奖,一度成为当时单位最年轻的工程师。

张保国的手机里一直存着突遇意外时被烧毁衣服的照片

  无惧“死神”挑战

  20 世纪90年代,济南市公安局还没有专业的排爆民警。战争年代遗留下来并埋藏在地下几十年的废旧炸弹亟需处理,排爆民警成了“香饽饽”。济南市公 安局注意到了张保国,多次向他发出邀请。面对这种邀请,张保国犹豫了。犹豫的原因不是即将面临的危险,而是十几年的军旅生涯让他舍不得那身军装。但考虑到能以排爆护佑老百姓生命,张保国决定转业到地方。1999 年9月,张保国成为了济南市公安局唯一一名专业排爆民警。

因植皮手术需要,张保国腰部留下了深深的疤痕。

  当我们走进他们的排爆演练展览室,一张张排爆的现场图片映入眼帘。这些照片,让我们深深感慨:他们才是和平年代里离“死神”最近的人!张保国说:“每一次排爆都是一次生死抉择。有一次排爆完成时离炸弹爆炸只剩不到三分钟,简直就是万幸。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接受‘死神’的挑战,我们在所不惜。”

演练时,张保国为队员穿戴防爆服。

  2002年排爆队成立的时候,张保国定下了一个规矩:“我是队长,我党龄最长,我就是第一排爆手,有危险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你们谁的党龄长谁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5年3月2日,在一次集中销毁废旧炮弹的作业中,为了保护同事的安全,张保国被老旧发烟罐的突然泄漏起火烧成了重伤,全身有8%的面积烧伤,脸部二度烧伤,双手深二度烧伤,落下七级伤残。在半年多时间里,他经历两个月的住院治疗,两次痛不欲生的植皮手术,还有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因为植皮,他的腰部留下两道5厘米宽、50厘米长的刀疤。出院后,张保国又返回了排爆工作岗位,一直工作到现在。

  张保国的妻子回想起那段无比煎熬的时光,仍然眼泛泪光:“之前只是知道,排爆工作不出事则已,出事就是大事。事故没发生时总感觉危险离他很遥远,真的发生时却又来得那么凶猛和突然……经历生死离别,人会对生活愈加珍惜,不会有过多的奢求,只要平平安安,就比啥都好。”

张保国的双手都有明显的烧伤痕迹,敬礼时右手小拇指只能弯曲,无法伸直。然而,就是这样的敬礼,被人称为是“最美敬礼”。

  乐于传道授业

  父辈的言传身教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张保国女儿张汝佳,在201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公安大学,成为一名预备警官。尽管张保国陪女儿的时间很少,但父亲的榜样力量无疑是巨大的。女承父志也成了他最自豪的事情。

  56 岁的张保国说:“职业可以退休,但是党性不会减退,我一直在培养排爆队员,苦心钻研各种技术。传道授业已成为我退休前的工作重点,我争取早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排爆能手。”

  工作37年来,张保国排除、销毁了4000多发炮弹炸弹、30多万枚雷管和50余万米导火索。正是靠着对党的一片忠心、为民的一腔热血、工作的勤恳努力,张保国一次次用初心书写着使命与担当。

伤痕是最耀眼的“勋章”

  2018年,张保国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在授奖仪式上,张保国举起那因伤无法伸直的右手,向在场所有人敬礼。那一刻,无数人泪目——那一道道无法抹平的伤痕是最耀眼的“勋章”,那“标准”的敬礼是世上最美的敬礼。

  (作者 刘伟光 编辑 公晓慧 刊播单位 山东画报)

  02.冰上勇士

2021年6月7日,残运会冰球比赛在青岛举行,山东队对阵黑龙江队,场上比拼激烈。

  2021年7月10日,山东青岛一体育中心冰场内,中国残奥冰球集训队的队员们在场上积极训练,场外摆着他们的出行工具——轮椅。训练期间,他们在教练大声呼喊下完成射门、扑救、战术安排等项目。残疾人冰球的正规名称是“冰橇冰球”,队员依靠的工具是冰橇车,在车上保持平衡,行动灵活自如是最基础的要求。冰橇车底部靠很薄的冰刀支撑,前进则完全依靠队员利用带齿牙的冰球杆支撑获得动力。所以,残疾人冰球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上肢力量以及平衡能力。

2018年5月16日,冬残奥冰球队员在训练中,义肢摆在一旁。

2019年8月15日,队员们在健身房内训练体能,他们将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冬残奥会冰球比赛。

  这些队员们是从各个省队选拔出来的精英人才,日常在青岛集训,聘请俄罗斯籍主教练尼古拉带队。队员大部分都是下肢残疾,以前练过田径、自行车、跆拳道等体育竞技项目,加入冰球队后,起初对这个项目比较陌生,但是很快就热爱上这项具有挑战性的运动。他们每天要在冰上呆好几个小时,坐在特制的冰橇上,通过手中的冰球杆划动着冰橇移动位置,看到冰球来了,又要挥动球杆击球,然后再寻找下一个位置,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2021年7月10日,冬残奥会国家冰球队员们在场上积极训练,场外摆着他们的出行工具轮椅。

2021年6月7日,残运会冰球决赛,山东队胡光剑替换下场后,用冰水浇脸降温。

2021年6月7日,山东队邱殿棚比赛中胳膊被撞脱臼,下场进行紧急治疗。

  冰球队员已经集合在一起五年时间,为了备战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冰球项目,力争为祖国取得荣誉。受新冠疫情影响,队员们训练进行了封闭管理,与家属碰面都是通过网络视频。2021年6月份,青岛承办了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冰球比赛,队员们也回到各自的队伍,代表各省参加残运会。他们每天经历两个季节,一个酷暑、一个寒冬,这种感觉真不一样。尤其是队员们在外面时还是大汗淋漓,进入冰场以后直接到了寒冬,但是练一会儿就全身冒汗,要不停喝水来补充水分。对于队员们来说,比赛起到了以赛代练的目的,国家队主教练尼古拉也在现场观赛,考察队员们在场上的表现。

2021年6月7日,残运会冰球决赛山东队夺冠,赛后队员们围成圈庆祝胜利。

2020年10月30日,封闭训练中的冰球队员胡光剑与孩子视频。受疫情影响,孩子出生后一直没能与其见面。

  每一天,队员们在冰场上来回驰骋,经历着一次次激烈的对抗,不断地摔倒在冰面上,又反复地爬起来,不断地去完成一个个高难度的动作。他们顽强拼搏,展现着自己的体育精神、体育梦想,和为国家争取荣誉的渴望。从最初的冰场小白到成为如今屡获冠军的强队,每一点成绩都与他们日常辛勤的汗水和拼搏分不开。从他们的故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国家对残疾人体育的重视和投入。在此祝愿这些健儿们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中,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创出佳绩,为祖国争光添彩!

  (作者 何毅 编辑 宋总业 李伟志 袁蒙 刊播单位 半岛都市报)

  03.转场,半岛摄影记者的24小时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

  从8月12日零时起,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正式运营,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同步关闭。从流亭到胶东,半岛摄影记者在24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以见证者和记录者的身份,参与到了这场历史性的“一夜转场”之中。

8月11日下午3时许,一些已经结束工作的工作人员在流亭机场合影留念。

  为了做好本次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转场报道,半岛摄影记者于8月11日午后就提前到达了流亭机场。在东航办公楼里,“距2021年8月12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投运倒计时01天”的提示牌醒目地摆放在大厅,这让记者切身实地地感受到了转场工作已近在眼前。

  下午3点,记者终于进入了流亭机场航站楼进行拍摄,此前突然到来的瓢泼大雨让并没有准备雨具的记者们焦急等待了一个多小时。来到航站楼大厅,记者注意到当日下午这里的旅客并不算多,但一切井然有序。一些游客举着“再见流亭,你好胶东”的牌子拍照留念,一些结束了任务的工作人员也在曾经奋斗过的岗位上留下了最后的回忆。

8月11日下午,一些摄影人在机场外拍摄各个航空公司的飞机最后一天从流亭机场起降。

  8月11日下午4点,为了记录东航航班在流亭机场的最后起降,记者在结束了航站楼内容的拍摄后,马不停蹄地来到机场西侧一处建筑楼顶,在17时06分拍摄下MU5530航班顺利降落在机场,以及MU6407航班在18时18分从机场起飞腾空。至此,记者记录下了东航圆满完成其在流亭机场的全部运输保障任务。与此同时,记者也记录下了多个航空公司航班在这里的“最后一飞”。

8月11日晚8时40分,流亭机场航站楼大厅里,工作人员与市民告别。

  8月11日晚8点,摄影记者兵分两路,一路拍摄了关灯前的流亭机场夜景照片。同时另一路记者在此后的时间段拍摄了机场停运前最后一班飞机的到达,记录下了乘坐由上海飞往青岛的SC4674次航班的旅客们走出机场的瞬间。

  当最后一批旅客顺利抵离后,流亭机场的一些工作人员在航站楼大厅里为前来和老机场道别的市民门奉献了他们精心准备的演出。一曲《明天会更好》让航站楼内回荡着动人的歌声,市民们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下眼前难忘的一刻。

8月12日1时许,流亭机场灯光渐渐关闭。

  晚9点半,机场工作人员开始不再允许市民随意进入航站楼大厅。此时,许多市民驻足在航站楼外的区域久久不愿离去。一直到晚上11点半,仍有一些市民守在流亭机场周围拍照留念,希望能够看着老机场的灯光一点点熄灭。

  8月12日零时,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开始从流亭机场调离。记者在停机坪上记录下了一架架飞机奔赴他们在胶东机场的新家。此时,身处机场外的另一位记者则记录下流亭机场夜幕下最后的华彩。

  8月12日1时30分开始,流亭机场的灯光渐次熄灭。在记者的眼中,机场景观灯、“青岛”地名字样、室内灯光等慢慢熄灭,服役39年的机场终于进入梦乡。此时,凌晨的机场内外一片寂静,摄影记者有幸成为了少数亲眼见证她渐渐入眠的人。

8月12日早上7时许,一些游客胶东机场里合影留念。

  为了保证报纸出版时效,摄影记者第一时间迅速向报社后方发回了图文稿件。对于记者来说,机场转场报道工作的第一场考验结束了。为了保障第二天的报道工作,摄影记者们的拍摄“阵地”也进行了“转场”,在凌晨两点多即赴往胶东机场,进行了短暂的休息后,又开始为新一天的工作做起了准备。

8月12日9时15分,山航SC4651航班起飞,成为胶东机场首个出发航班 。

  8月12日一大早,摄影记者再次分兵多路,一路在7点前集合前往停机坪准备拍摄胶东机场首航及首架抵达飞机;一路前往空管塔台从高处以另一种形式的机位进行俯拍。与此同时,第三路摄影记者赶赴地铁,记录下市民和乘客们乘坐地铁来到新机场的场面。

  上午九时许,记者拍摄了SC4651航班展翅腾空,这是从胶东机场出发的首个航班。与此同时,也拍摄了MU5671航班的平稳降落,这也是首架在胶东机场抵达的航班。

8月12日9时38分,首架抵达胶东机场的东航MU5671航班接受隆重的“过水门”礼。

  在多个重要拍摄任务结束之后,三位摄影记者又各自在机场航站楼等区域拍摄下各种乘客和市民体验新机场的内容。

  8月12日下午一点,摄影记者结束全部机场报道任务驾车返回青岛。在24小时的时间里,记者有幸见证了从流亭机场到胶东机场的此次历史性转场,也记录了青岛城市历史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作者 孟达 王滨  编辑 袁蒙 孟达 吴璟 刊播单位 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振勇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