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精选 

 

聊城杂技:异彩千年不减
□ 本报记者 齐军 本报通讯员 杨达 赵昌军
2003-10-14 06:11:36 大众日报

  韩国宜宁郡青少年访问团今年8月底曾经访问聊城,他们点名要参观聊城市杂技团,因为去年5月该团在韩国的5场演出,场场都掀起一股“聊城杂技潮”,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令他们沉醉。

  千年沧桑育奇葩

  聊城的杂技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史记》载:杂技源于角抵,又名蚩尤戏。而传说中的最早的角抵英雄蚩尤,生前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就在聊城一带,死后,其首葬在聊城寿张。曹植曾为东阿王,史载他精于“百戏”表演,东阿民间就流传过这样一首民谣:“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由此可知,那时聊城的杂技马戏已经相当知名。此后,聊城民间杂技长盛不衰,并且涌现出了像李禄友(李半仙)、张义成(张大辫子)等对中国近代杂技艺术有重要影响的杂技艺术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杂技得到长足发展,群众基础更加丰厚。东阿的路庄、臧庄、葫芦头,莘县的刘菜园等村,都是著名的杂技村。据统计,仅东阿县在全国许多省市杂技团工作的艺人就有1200多名,原籍聊城或与聊城地区艺人有血缘、师承关系的杂技艺人,几乎遍及全国各大杂技团体。

  老戏不断绽新容

  在聊城市杂技团培训基地,我们看到大批不同时期、不同节目的剧照,栩栩如生的画面,折射出聊城杂技的“守”与“变”。该团团长王广明介绍说,杂技艺术已由单纯的技巧表演转变为技巧表演与舞蹈、音乐、服装艺术和谐统一的综合艺术。杂技团要适应这种转变,唯有节目创新。
  传统节目《飞叉》,过去一直是在地上舞叉,他们把它编为男女演员在7根1·8米高的铁桩上对舞,创意新颖,技巧、表演形式都有新的突破。《梅花桩飞叉》曾在第三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夺得“银狮奖”,之后又问鼎文化部“创新奖”,并参加45周年国庆演出。
  《小小炊事员》是个童趣十足的节目,从前只是锅呀碗呀在几个小演员中飞快地传来传去,样式简单,经过精心改编后,在美轮美奂的灯光下,演员们将转碟舞动得错落有致,让观众美不胜收,这个节目一举夺得文化部颁发的银奖。
  1999年,文化部授予聊城市杂技团“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最近几年,他们更努力建设队伍,开拓市场,一年演出600多场次,其中他们编排创作的多个节目获国家及省级大奖,到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表演。

  育得新人闯新天

  在杂技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全国杂技一台戏。杂技节目变化不及时,久而久之观众当然就不愿再看了。王广明认为,要多出新节目,必须要多培养新人。
  为了培育新人,聊城市推出“搭文化台唱旅游戏”的举措,给杂技创造了机遇,政府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了3800多平方米的杂技培训基地,基地内“数码剧场”的启用,也为杂技创新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聊城市杂技团联合办学,今年40多名天南海北的新学员走进杂技艺术学校,在5年时间里系统学习杂技专业及文化、音乐、舞蹈知识,为聊城杂技的发展带来希望。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发  现
  青 未 了
  健    康
  财  富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