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精选 

 

高校企业呼唤“改嫁” 

2003-11-21 09:25:36 齐鲁晚报

  10月20日,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清华大学企业集团董事长荣泳霖宣布,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即将正式成立。这意味着,清华大学校企改制迈出关键一步。

  8月27日,中关村园区管委会与北京大学联合召开专题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主持的“中关村校办企业现状与问题研究”触动了关心校办企业发展的所有人的神经。该研究分析了一系列详实的数据,发现校办企业普遍效益较差,存在着整体结构性的问题,虽然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但实际上许多校办企业的科研水平却低于其他企业。

  高校校办企业曾经辉煌一时,为什么却经不住“数据的检验”,整体表现暗淡无光?带着种种疑问,记者与山东省校办高科技行业的龙头老大————山大鲁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马国臣进行了对话。  马国臣从1990年开始受命创办山大微机研究所,十几年来从一无所有到管理注册资本2.2亿、年利税过千万的高科技企业,经历了校办企业发展的所有历程,对校办企业认识颇深。

  以下记者简称记,马国臣简称马。

  “学校办企业,不是长处”

  记:马教授从1990年就开始受命创办企业,之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已经涉足产业化。这在当时是个什么样的政策背景?

  马:那时候学校穷呀,学校经费紧张。上世纪8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国家却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拨款,才允许高校自筹经费,创办企业、工厂,用盈利来贴补学校的开支。各大高校竞相办企业,这是当时特有的现象。

  记:作为一个置身其中的参与者,在您看来,二十年来校办企业是如何发展的?

  马:国内学校办产业,一直是在摸索。校办企业从开始产生,就概念不清,发展方向不明,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在前十年,学校里面应否办企业,好多专家学者都有不同意见。直到1999年国务院组织8部委进行考察,才结束了这场争论。

  记:当时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马:总结的结论是,前十年校办产业走了一些弯路,同时认为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应该发展。

  记:哪些弯路,比方您的企业是不是也有过?

  马:有,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比如我们企业从1990年开始,一点点从零发展,到1997年才发展到千数万,靠自我滚动发展,速度太慢;后来与企业联合,三年之间我们注册资金就达到了2.2个亿。资金之外,管理上我们也有一些困惑。

  记:刚才您谈到高校产业应该发展,您认为应该怎么发展?

  马:采取参股的形式,高校的科研项目与社会力量联合,与大企业联合,学校有人才、科研、项目优势,企业有资金、市场、管理优势,高校企业重组,是应该走的方向。学校自己办企业,不是长处。

  记:现在的高校企业,是个什么现状?

  马:校办企业现在基本上都差不多,都在改制。学校对企业持股较多,在产权关系、人事管理、市场营销观念等等上与社会上其他公司有差距。像北大方正,几个亿的盘子,学校持有30%的股份,完全可以减持一部分,变现资金用于学校的发展。

  记:校办企业在国外是什么情况?

  马:国外和国内不一样,在国外,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教授、项目持有人都有自己的公司,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参与到社会的企业里去,有的持股,有的参股。它不是校办产业的概念,学校自己不办企业。

  记:最初从研究所开始,到山大鸥玛,再到山大鲁能、山大科技园,您可以说是经历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所有历程。您认为,校办企业最终应该是个什么趋势?

  马:应该是企业改制,通过参股、持股、控股,最终与国外一样,不再是校办的概念。

  “孵化器也要更新换代”

  记:在一般人印象里,高校有人才、有技术,是出科研成果的地方。高校办企业,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应该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校办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起着高校与社会结合的桥梁和中介作用。

  记:科研成果有许多种,具体应该怎么界定?

  马:科研成果分这么几种:一种是论文形式,专家、学者在知名的刊物上发表了有创新、有创意的论文后,就没有动静了;另一种是在发表论文的基础上,召开专家鉴定会,进行了成果鉴定的,也搁置在那儿不管了;再就是在鉴定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的,技术含量高的,被转化的。这三种都算科研成果。

  记:现在高校的科研成果,大致是一个怎样的转化情况?

  马:国内能得到孵化的不到20%。大量的科研成果都闲置、积淀,白白浪费了。

  记:为什么孵化这么难?

  马:科研成果转换中间要费很大的劲,有很多曲折的道路。比如科研成果的技术成熟度,技术条件、材料的研制,市场的调研,产品的具体设计等等,资金、市场、营销这一切,都不是科研人员能够做得了的。

  记:不是有校企作为孵化器吗?

  马:科研成果的转化,一种是学校自己办产业,专家教授实地转化,一种是成果持有者与社会联合,参股入股或者直接卖掉。由于高校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高校企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孵化器的功能并不一定都能发挥出来。

  记:我看了一个材料,说西方国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比我们高,这是什么原因?

  马:国外的情况,是项目持有人与社会企业接触。国内除此之外,校办企业也是孵化器。我国的科研人员历来重科研,轻开发,而且校办企业本身也存在问题,这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记:校办企业要做好孵化功能,应该怎么办?与国内许多高校企业相比,山大鲁能在孵化高科技产业上做得非常成功,比如,你们的光学标记阅读机、农副产品收购计算机、晶体材料等等,都非常出名,这是如何做到的?

  马:学校的科研人员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要求搞科研,致力于开发社会最需要的产品,不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到盲目的研究上。

  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快,校办企业作为孵化器要想跟上市场的步子,也要更新管理方式,缩短科技产品孵化的时间。换句话说,孵化器也要更新换代。2000年,我们与鲁能集团联合,校企合作,进行股份制改造,就避免了高校企业的弊端,强化了企业的发展。

  山大鲁能最初从微机研究所做起,到山大鸥玛、易通工程、中晶光电子、网络工程、会议集成系统、电子技术公司等等,一直紧跟高科技产业,生产社会最急需的产品。

  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一直在管理体制上下工夫,股份制后,实行股份多元化,改制上市,强化发展。

  教授办企业,“绝招是学习”

  记:您1990年开始办企业,当时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从教授岗位转到办企业上?

  马:我原来学的是半导体物理,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爱好计算机技术,也一直进行这方面的项目研究。上世纪80年代末由我主持开发的烟草收购计算机系统很受欢迎,学校当时上一个微机研究所,就让我出来主持,我是受命出来的。

  记:教授办企业是不是和其他人办企业不一样,有自己的绝招?

  马:也可能有不同,比方我就有科研优势。不过,我最大的不同是学习,比方在管理上,我一直在学习最新的管理知识,通过典型案例、成功企业的例子矫正自己。到现在我还在读管理学博士。这种学习对自己、对企业都有好处,也算不上什么绝招吧。

  记:看你的名片上兼职很多,又要学习,又带研究生,还要搞科研,还要管理企业,这么多工作累不累?

  马:怎么不累?不累,怎么会得一身病?(一只手捂着心脏,一只手张开手指)我这儿安了五个支架!

  (2002年11月6日,马国臣因过度劳累突然昏迷,医生为他实施了心脏介入手术,在他的心脏内放置了五个合金的支架。)

马国臣简介:

  1954年生于莱州,教授。现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山大产业分党委书记,山大鲁能公司董事总裁。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发  现
  青 未 了
  健    康
  财  富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