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镇:移风易俗树新风 崇俭尚德倡文明

2019-05-05 22:5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东营5月5日讯(记者 高文杰 通讯员 牛超群)大王镇延集村是全镇人数最多的村之一,达870余户,2700余口人。虽然延集村历史悠久,但村“两委”思想超前,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提倡“厚养薄葬”,着力扭转村民的老旧观念。大王镇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以来,延集村重新调整了红白理事会,建祠堂、修家谱,重立延氏祖训,各项工作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聚人心、树新风的举措得到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移风易俗,制度先行

移风易俗特别是红白事改革与百姓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争议甚至冲突。大王镇在全面推进工作中坚持加强制度设计、严格督查考核,村村设立红白理事会,把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镇、村两级加强联动,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2016年6月,延集村公开选举了12名在村内有威望、有号召力的老党员、老干部,重新成立了村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相关规章制度,“自己定规矩,自己去执行”,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村支部副书记延增永兼任红白理事会会长,带领着成员们热心、用心地协助帮忙操办村民婚丧嫁娶,并监督防止铺张浪费,大操大办。

  万事开头难。“我们村虽然一直强调‘厚养薄葬’,但是红白理事会成立之前,白事一直都披麻戴孝,摆流水席。成立红白理事会不久,就遇到了一桩白事儿。当时村里一位91岁的老人去世,我们红白理事会的成员多次与其子女沟通,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没有穿白衣、没摆流水席,火化之后下葬,一天之内就全部完成了。”延增永介绍说,“镇上开展移风易俗工作非常及时,我们村在上级领导下,快速打开了移风易俗工作的局面。”

  据了解,延集村红白理事会采取“押金制”的方式监督村民“丧事简办”。村民家中老人去世,需向红白理事会缴纳押金3000元,按村规民约执行丧事简办规定的可将押金全额领回,有违反规定的押金一律不退,作为村集体收入入账。自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延集村共处理了35件白事,除在外子女回家奔丧需要时间延长的之外,全部都是一天之内完成。

  配套硬件,事半功倍

  在延集村的东南角有一座属于该村的公墓,建成于2013年9月,目前有墓穴800余座。“公墓是我们村‘两委’出去考察学习之后回来建设的,是公益性质的,目前已经用了730余座,下一步将按需扩建。”村党支部书记延顶才介绍说。

据了解,村民去世火化后,骨灰一律按村红白理事会的统一要求下葬村公墓。墓穴占地面积和墓碑尺寸实行统一标准,不准在墓区内或在自家的责任田中擅自筑立坟墓,不准在墓区随意葬。如今,村民凡遇丧事只需自费购买骨灰盒,其余的一律交由红白理事会主办。延增永说,“村民们对此都很支持,现在一桩白事儿比过去能节省一两万块钱。披麻戴孝、搭台唱戏、大摆宴席的陋习彻底破除了。”

山东的农村有过年过节上坟的旧俗。为了深化移风易俗,延集村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于2017年建成了一座“家风家训馆”,成为全村人集中祭祖的场所。2月4日,延集村800余村民来到此处,举行集中祭祖仪式。村党支部书记延顶才领读了新时代延集村村风家训,告诫全体村民,要立家规、树家风、扬家德、传家训,以良好家风带动村风,用淳朴民风倡树新风。此外,家风家训馆内还设有红色文化展厅和乡村文化展厅,传承红色基因,守护乡村记忆。

  喜事新办,蔚然成风

  过去,农村人的婚礼要提前一周就开始摆流水席,声势浩大;“天价彩礼”也算不上什么新闻,少则八万,多则十几万,超出村民承受能力的彩礼,不仅不能给新人带来幸福,反而为以后的家庭生活埋下隐患。

  延集村红白理事会决心改变这种现象。他们挨家挨户发放“移风易俗明白纸”,倡导村民们“喜事新办”,要视结婚双方的经济实力而定,不要攀比排场、彩礼,倡树“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

“以前的彩礼确实有点高,有些老人为了让孩子娶上媳妇,背债几十万,整日辛勤劳作,才四五十岁的人看起来都像六七十的。”延增永说,“自从我们村推行移风易俗以来,村里但凡有喜事,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会提前一个月到村民家中再次宣传‘喜事新办’、节俭办事。现在我们村的喜事都在三天之内全部完成,彩礼一般在三四万左右,村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了。”

延增永说,下一步,延集村将继续采用明白纸、村喇叭等多种形式,在村民中继续做好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让文明新风吹进每一户家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磊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