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教育新闻 > 热点

家长重金砸向“洋应试”高中国际班该往何处去

2012-04-19 16:05:00    作者:李凌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 国际班 家长 国家课程 高中课程 课改
[提要] 躲高考、寻捷径,家长重金砸向“洋应试”;中英班、中美班,项目设置五花八门;安迎说:“我们也非常渴望政府出台这样的文件,明确高中国际班的办学体制、收费标准,知道允许干什么、不允许干什么,让我们有章可循、安心办学。

  许多家长甚至要求学校停开其他课程,直接上托福课——

  开齐国家课程为何这么难

  为了出国留学,辽宁的张先生把儿子送到省内某知名高中国际班,不过高二下学期,他却发现班里只剩下自己孩子一人在上课,其他学生都跑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突击准备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

  高中国际班沦为“洋应试”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为短期内提高孩子的托福、雅思等语言类考试成绩,许多家长甚至要求学校从高一开始停开其他课程,直接上托福、雅思培训课,集中精力应付考试,平时成绩和出勤率则弄虚作假,将引进国际课程硬生生变成功利化的应试教育。

  记者还了解到,在广东、南京等地,有部分高中为了赚钱、赢得名声,扩大国际班的规模和种类,甚至一所学校开设若干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完全不顾师资能否跟得上、教学质量过不过关,只为抢夺生源创收,严重违背引进国际课程的初衷。

  关于高中国际班的初衷,张梧华表示,在于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推动学校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培养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高中生。与之相适应,高中国际班的课程设置,也采取国家课程加国际课程的形式。高中国际班必须根据国家高中课程标准和学分规定,开齐开足必修课程,数理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可以采取学分互认方式,引入国际课程。

  对于引进的国际课程,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引进的国际课程偏重语言培训,一般以SAT和托福考试培训为主;另一种是引入国外高中课程,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包括A-level(英国课程)、美国高中课程加AP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IB(国际文凭课程)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高中课程。

  这样,国家课程与国际课程相得益彰、相互配合,既满足了国家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升学以及适应国外高等教育的需要,学分互认的模式还有利于促进课程融合,打造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

  实际情形却不容乐观。张先生的女儿在一所知名高中国际班读高一。按照学校规定,高一将完成会考主要课程的学习。即便是这样,清明节放假,孩子呆在家里忙了3天,主要还是为了完成外教布置的3篇英语论文。“英语和国际课程的学习负担特别重,孩子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上面了,会考课程只能简单学学。”张先生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升学的需要,家长、学生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语言和国际课程的学习上,对出国留学没有影响的国家必修课程,无形之中被忽视了。学生更喜欢外教授课,国家课程在高中国际班里严重边缘化。部分高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甚至只开设少数中方课程,导致国家的教育方针难以得到贯彻。

  记者通过各种渠道查阅部分高中国际班的课表发现,高一,国家课程多于国际课程,约按3∶2设置;到高二时,国家课程的学时则大幅减少,国际课程的学时则相应增加,约按2∶3设置。部分高中国际班的负责人表示,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要想兼顾国家课程和国际课程,根本不可能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问题在于,尽管没有完成规定学时的国家课程,但学生最终还是能够通过会考,拿到高中毕业证书。”袁桂林表示,“这既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也不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

  事实上,放弃中方课程、追求国际课程的做法,不一定有利于孩子申请国外大学。曾任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招生负责人的多莉丝·戴维斯女士告诉记者:“像耶鲁、哥伦比亚这样的名校,更青睐的不是那些只会考试的学生,也不是那些美国化的中国学生,而是有着中华文化底蕴、扎实文化基础、广阔发展空间、卓越国际视野的学生。”

  目前,对高中国际班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学分互认等问题,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都没有明确的指导文件,实践中出现的中方课程开不齐开不足、“洋应试”等问题缺乏监管。在高中国际班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下,相关规范文件的出台越来越迫切。

孙海燕

editor

相关阅读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