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找矿,他们随时准备出发

海报新闻记者 王雨萌 威海报道

在靠山环海的烟台招远,相传有这么一个神话故事:罗山脚下住着的人家,每逢夜深人静的时候,总能听到山里面传出隆隆的拉磨声。金骡走,磨子转,磨下的全是蹦蹦跳跳的金豆子。后来山里传出话来,想要弄到金豆子,就得先寻着那把开山的“金钥匙”。

1958年,为新中国寻找“金钥匙”的人——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的前身胶东四队,首次踏入招远地界开展工作。

为国寻金 没人比六队人更懂奉献

在六队,只要谈起“寻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满自豪、舍我其谁的神情。自1958年建队以来,几代六队人始终以家国为重,践行地质报国使命担当,始终将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面对记者,六队退休职工、高级工程师姜洪利回忆起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在找矿中的经历:建队初期,刚从地质学校毕业不久的王化江、朱云德、刘连生、李闻景等同志来到六队。为了圆满完成编录工作,他们一趟又一趟地钻进早已废弃的采金老硐。有一次,朱云德差点儿掉进阴气森森、深不可测的盲井里,他全力扒住一块突出的大石头,才没有继续下落。“那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采矿老硐,我们工作的确需要不小的勇气和胆量。”

六队党委副书记战洪雷回忆了当年的艰苦条件,有一年的冬天出野外,矿井内水比较深,有的地方齐腰深,不得不蹚水。“等回到驻地脱下裤子放到地上后,裤子都冻得立起来了。”战书记笑着回忆道。即使这样,队里也没有一个人退缩。

65年来,六队一代代队员把情怀与责任融入祖国山河,转战在齐鲁大地,跋涉于华夏山水。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断付出,胶东半岛如今才成为了我国黄金生产规模最大的地区,也是世界第三大黄金富集区。

薪火相传 比几百吨的金矿还要珍贵

姜洪利回忆起他的师父、老专家王化江带他第一次出野外,现场画图的场景时,眼中满是敬佩:“师父一手拿着本子,一手拿着笔就把山的剖面图画出来了,岩石的走向、花纹画得精准、到位!”

在敬佩师父高超技术的同时,姜洪利也成了被敬佩的对象。据他的一个徒弟回忆,姜老师对队员既要求严格又大胆任用。他要求新来的大学生每天做野外记录,“哪里不对,就用橡皮擦了修改,直到符合要求。”六队高级工程师鲍中义也是姜洪利的徒弟。鲍中义在回忆起师父时称,“那时候大家都喊我小鲍,师父却将焦家深部金矿储量计算这么重要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负责。给年轻人压担子,让我们快速成长。”不长时间,就探明了焦家深部金矿金资源量105吨。

这份“传帮带”的师徒情,让鲍中义对英雄地质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鲍中义看来,正是一代代六队人传承着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金矿找矿理论与技术,才让这支“英雄地质队”能够在六十多年的时代变迁中,一次次创造出黄金探矿史的奇迹。

王化江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徒弟:“洪利对六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骨干,这比几百吨的金矿还要珍贵。”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培养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获得者、行业大国工匠、中国好人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不忘初心 年轻一代的理想在远方

“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怀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这首《勘探队员之歌》经一代一代地质队员们的传唱,如今依旧嘹亮。

2021年,张朋成为大队驻苏丹项目负责人。苏丹素称“火炉之国”,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能达到七八十度……面对种种问题,张朋尽职尽责,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谈起承担责任,张朋说这是六队人一如既往的精神,这里群英辈出,相比起前辈,他仍有较大差距。

六队探矿工程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宽是一名“90”后,年纪轻轻却已经是“全国技术能手”。入职不久,他便主动申请,前往条件艰苦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进行钻探工作。深秋的工地上,陪伴他的是枯黄的草原和遮天蔽日的黄沙。后来,他又跟随队伍奔赴甘肃。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机台上,用冻僵的双手操控着钻机。李宽坦言:“也曾想过退缩。”最终,他还是因为“初心”留下来。在高考报志愿时,李宽填报的前5所大学专业都跟地质相关。

张朋曾动容地说:“咱们年轻人不是向往诗和远方吗?我们的理想就在远方……千山万水走遍,地上地下探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如六队《文化管理手册》里面写的那样:对于六队人来说,山就在那里,森林就在那里,沙漠就在那里。一次次跋山涉水,一次次翻越山岭,一次次风餐露宿,只要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金矿资源,他们便会义无反顾地出发。

寻金之路,每条都踩出自己的脚印

海报新闻记者 王雨萌 威海报道

要问六队寻金的方法,就不能不提六队所创的“焦家式”找矿理论。这个理论改写了以往教科书上“大断裂带只导矿不储矿”的论断,开拓了找矿空间。

这是我国黄金勘查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之一。该理论在全国推广后,六队勘查到的黄金总量从占全国的1/3变成了1/5,此消彼长,彰显的正是六队的“打样”作用。

将地质组建在野外,屡建找矿奇功

“一个单位辉煌很正常,但这么多年来一直辉煌,这是很不容易的。” 六队高级工程师徐忠华谈起六队的辉煌,脸上充满了骄傲。他认为,六队成功的一大原因,就是把地质组全部建到了野外、村里,在一线边生产、边科研。“六队的地质技术人员,在一线收集了胶东地区勘探项目的大量数据。”在这个基础上,六队总结形成了“玲珑式”金矿理论,打开了胶东找矿的新局面。

六队运用“玲珑式”金矿理论为国家找到了一座18吨的大金矿,但精益求精的他们没有满足。

1965年,六队队员冒着风雪从三山岛带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105个矿样,有三分之一的样品能够达到工业标准!1969年,三山岛普查技术负责人张裕之主持编写的《山东省掖县三山岛金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通过评审,我国第一个特大型蚀变岩型金矿在这里诞生。

三山岛金矿是“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的第一个范例,是“焦家式”理论的发祥地。它的问世,为跳出“玲珑式”石英脉型金矿,寻找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提供了理论依据。

焦家式找矿理论,给六队带来世界性声誉

1967年2月,李宏骥带领地质组到民间探访,发现焦家村一带有明显的矿化蚀变现象。他们通过挖槽、钻探,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查明了焦家金矿床的地表地质情况。1967年5月,六队技术骨干将焦家村资料与三山岛金矿资料对比,发现了这两个矿床是同一类型。于是,六队提出今后找矿不要把精力放到传统的石英脉型金矿上,要向破碎带蚀变岩型转移。

从前,六队每年的黄金探明储量都在2吨左右,战略转移实施之后,每年的黄金探明储量开始成倍、十倍、数十倍的增长。

1985年,六队创立的《焦家式新类型金矿的发现及其突出的找矿效果》,与“两弹一星”同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2年,六队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地矿系统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焦家式金矿的确立

“胶东大尹格庄超大型金矿床找矿技术方法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荣获中国地质学会2022年度地质找矿重大成果

“焦家式”金矿成矿模式和找矿理论推广后,相继在广西、广东、河南、内蒙古等十几个省区开花结果。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金矿地质专家前来考察学习、学术交流。

自主创新,每一条寻金之路都踩出自己的脚印

一代又一代六队人顺着“寻金梦”连成的阶梯,登上我国金矿勘探史上一座又一座高峰。

像“焦家式”理论一样,六队找到的矿,往往都伴生着独创的成矿模式和找矿理论,其找矿史其实是千淘万漉、吹尽狂沙的科技攻关史:

——热隆-伸展成矿理论:在地质碰撞过程中,压力温度改变,深部热液上来,金矿很容易在这条带上跑,所以必须紧盯。

——阶梯式成矿理论:含金热液在构造缓的地方更易沉积成矿,陡的地方则不易存留,所以打钻必须选缓处打。

——端元成矿理论:引入物理化学概念,在胶东金矿研究中是一个创新。

——辽上式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矿床式:突破了“碳酸盐脉中基本不含矿”的常规认识。

……

如今,为了进一步提升年轻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六队建立了多个实验(工作)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十余个创新平台,组建了10支科技创新团队,与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用合作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平台,为新一代六队人铺设了成才之路。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取得一批SCl核心期刊论文、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等成果

六队的每一次探矿突破,都源于自主创新,每一条寻金之路,都踩出了自己坚实的脚印。

永不止步 攻深找盲再立新功

海报新闻记者 王雨萌 威海报道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胶东地区地表矿和浅部矿(地表下500米以浅)基本都已开采完。在这种形势背景下,向地球深部进军成为必然。

为国家找金矿、找好矿、找大矿的雄心激励着六队队员们。

“就看你有没有本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六队正在经历无矿可找的低谷期。但即使在这段时间里,六队仍然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六队高级工程师徐忠华回忆称,队里把专家送到矿山上当顾问。“既可以保证有稳定的收入,又能在开矿的过程中了解矿体探采的新变化,掌握更多详细的一手数据。”

当时许多地质工作者都离开了这个行业,然而六队的技术骨干绝大部分都留了下来。这些技术骨干也成为后来向深部勘探中坚力量。

2003年,六队党委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在莱州深部进行找矿,先于国家决策进行深部找矿探索。其实,上世纪90年代,由六队承担完成的山东省金矿储量预测成果就显示,在地下500米至1500米空间,应该有数量可观的黄金储量等待探明。理论有了,那么有没有手段打下去看看呢?退休职工、高级工程师姜洪利说,“(深部找矿)就看你有没有本事,看你能不能找出来。”

五朵金花次第开放

深部到底有没有矿?有的话去哪里找?一个深部500米钻孔大约需要50万元,资金哪里来?畏首畏尾总不是办法,还是得干起来。队党委表示,无论如何也要筹集资金,做好深部勘探。

2005年,在山东省地矿局党委的支持下,六队拉开了莱州寺庄会战的序幕。2006年,六队探获莱州寺庄特大型金矿,探明储量金51.83吨。“这是咱们国家攻深找盲部署中找出的第一个深部大矿。”姜老脸带自豪地一再跟记者强调,“我们是第一个!”因为率先实现全国“攻深找盲”战略突破,六队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笔批示祝贺。

载誉奋进,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六队连续探获了焦家深部、朱郭李家、纱岭、西涝口、水旺庄等13个大型、特大型金矿。胶东地区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富集区,六队创造了黄金找矿新辉煌,有力支撑了我国黄金战略储备。

继续向着地球深部进军

2022年2月,“山东省招远市水旺庄矿区金矿勘探”项目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21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标志着我国第三条千吨级控矿断裂带——招平断裂带诞生。2022年6月,六队在大尹格庄金矿钻探出3120.35米的深度,这是他们三年内第三次刷新全国小口径钻探同类型钻孔钻进效率纪录。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钻探新疆首个干热岩勘查项目

目前,六队的钻探进尺已超过500万米。六队施工的超3000米钻孔有3个,超过2000米的钻孔达98个。

本次记者奔赴烟台采访时,一个目标深度2300米的勘探项目正在进行。“这个机台目前已经打到了1200米。”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高级工程师董泽训介绍,“往下打钻是想验证深部到底有没有金矿存在。”

谈及未来发展方向,六队党委书记、大队长丁正江介绍:“根据我们的勘探,2000-3000米之间还有广阔的找矿空间。”青年人李宽也认为,未来还是要研究超深部钻孔和科研钻探,他说,“随着地下勘探深度越来越深,要施工很多超深钻孔,现在还有很多技术瓶颈需要我们去一一攻关。”

“上天”“入地”“下海” 勇担地质报国的重任

海报新闻记者 王雨萌 威海报道

进入新时代,六队由“单一专业”发展为“多业并举、齐头并进”,做专“大地质服务”,融入社会各行各业,逐步构建起“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工作新格局。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如今的六队能“上天”“入地”“下海”。“上天”,就是利用遥感系统数据进行找矿;“入地”则是六队的老本行——地质找矿;“下海”则是近几年,六队利用专业技术,为陆海统筹规划、海洋牧场建设、海岛资源保护等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

走出胶东 地质找矿技术走向世界

“我们是受苏丹政府邀请过去的。”面对镜头,六队驻苏丹项目负责人张朋充满自豪。自1998年开始,六队就承接了中建苏丹项目。2021年6月份,六队组织地质、钻探、化验等十余名技术骨干再次赶赴苏丹,组建驻苏找矿项目部。六队踏实的作风、超高的效率、专业的素养,赢得了合作方与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2022年1月29日,中国驻苏丹大使马新民在致苏中资机构人员和华侨华人的新春慰问信中,特别指出:“山东地质六队在苏建立‘矿产品分析实验室’,极大地提高了苏丹矿产品化验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在苏丹开展地质勘查

从蒙古高原的低山丘陵区奋战到青藏高原北缘的山谷,探矿工程处副主任李宽,在地质征战中完成了由钻工成长为钻探技术带头人的蜕变。2022年8月,他赶赴贵州赫章县开展工作。项目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地层复杂多变,钻探不时会打到溶洞。面对这样复杂情况,他勇于创新,攻克难关,敢打敢干,得到合作方的高度认可。“目前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李宽对记者说。

上述两位年轻队员的经历,是六队把地质找矿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六队助力西部的开发与建设,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现在,六队在非洲的苏丹、尼日利亚和我国的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仍在进行着地质勘查工作。六队的找矿足迹已遍布国内二十多个省区和境外十多个国家。

是找金的先锋队 也是生态的守护者

“搞勘探,首先要注意对生态的影响。”采访中,六队原副队长兼总工程师周明岭说,近年来,六队始终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己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高质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2019年,六队接手了里口山地区采矿区域废弃矿山的修复治理工作,精心编制设计方案,用2年时间分2期对区内32座废弃矿山进行了综合整治。如今,走进里口山风景区中心的佛顶路沿线,往日满目疮痍的山体,早已是山明水秀,鸟语花香。2023年7月,该项目入选“山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典型案例”。

让“荒山”变“景山”,让“穷山”变“金山”,六队人从事的不仅是简单的矿山修复,而是结合区域生态建设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近年来六队承担了威海市半数以上的生态治理修复工程,从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水文地质、生态地质、海洋地质、实验测试、测绘地理信息与地质大数据开发应用等领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地质服务。

谱写地质报国新篇章 优势产业齐头并进

近年来,六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六队队员在荣成市人和镇何家村走访时得知:该村多年来饱受供水不足之苦。六队决定打一眼高质量的深井来服务村民。去年以来,六队已为12个村打井施工15孔,有效解决了5600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38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受益村民说,六队把好事做到了他们的心坎儿上。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为威海村民打井获得当地的赞扬

在清洁能源勘查方面,六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基础地热参数数据库。2018年承担的“山东省招远-栖霞-蓬莱地区深部地热资源调查项目”在地下1356米处探获126.8°C的高温岩体,是国内同类型地热资源在同深度温度最高的。

在测绘地理信息与地质大数据开发应用方面,六队主要从事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不动产与界线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海洋测绘等工作。拥有无人机、无人船、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各类仪器设备50余台套,建有模块化大数据机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新时代赋予地质工作者的新使命,六队始终扛着“英雄地质队”的大旗,以昂扬的姿态续写新辉煌,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