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鲁青>三味书屋
站内搜索:
读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
2003-05-30 00:00:00 作者: 

文/阿啃1919
  这本《鲁迅的最后十年》,是一本很漂亮的图文书,710×980毫米的大开本,叫做“纸生态书系·独立学术典藏”。我以前在网上看到林贤治这个长文时,根本没有想到会以这么漂亮的形象出现。那是去年6月间的时候吧,对着屏幕读14万字的长文,看的人眼睛痛,最终就没有读完,只记得他的题记,路德的那句话:因为他们沉默,我才将之传达。这次读完之后,觉得很沉重,跟读林贤治另一名文《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的感觉不同,那是畅快,有人对此文的评价“剥皮见骨,洞烛幽微”,说的好,使当代一些所谓散文名家无处藏身。这本《最后十年》,虽然出于林贤治对鲁迅的私人感情和林贤治的诗人本性(林贤治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和忧伤》行世),全书14万字里,文字张弛有致,充满了内敛的激情,那种深藏于语言深处的绵密情感,偶尔露出峥嵘一角,就能击中读者心灵。但是我看完,还是觉得沉重,甚至有些压抑。
  
  林贤治有鲁迅的传记《人间鲁迅》,还有另外阐释鲁迅的文章,比如《守夜者札记》和《鲁迅的反抗哲学及其运命》。《人间鲁迅》作为鲁迅的传记,重在廓清多年来对鲁迅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尽量还原到一个“人间鲁迅”的形象,我去年有一个《不合时宜的思想》,说起过我的皮毛观感。《守夜者札记》和《鲁迅的反抗哲学及其运命》重在阐发鲁迅的生命哲学,从其思想来源,谈到现实的选择。鲁迅如何“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如何“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如何“抉心自食”,糅合着生命的焦灼。王乾坤有一本《鲁迅的生命哲学》,也写的很好,给过我很多启发。我看了老涅兄的文章,觉得“反抗”这一点谈的真是深刻,高屋建瓴啊。不过,我看到的,却跟老涅兄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他想要看到的东西吧。

  这本《鲁迅的最后十年》里,林贤治阐释的反抗与斗争,更侧重于社会政治方面。这种反抗与斗争是全方位的,从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到“第三种人”、到“左联”内部的“革命工头”。不过,内在的思想理路总是一致的——基于鲁迅的个人主义,基于鲁迅对自由的生命实践。通过这几本书,林贤治似乎有这么一个意图,就是试图从“心”、“外”两个方面,尽可能来确立一个完整真实的鲁迅形象。《守夜者札记》和《鲁迅的反抗哲学及其运命》是指向于内心的,而《最后十年》,更侧重于“外”,社会政治层面。当然阐释“外”的方面,其植根,还是在于其生命哲学。这两者事实上纠结在一起,无法分开,这是勿庸置疑的。
  
  这10年是一个怎么样的时代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国民党一党独裁渐成气候。这是根源。我们知道,正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其文化创造。所以鲁迅的反抗,其指向,归根究底在独裁对自由的剥夺。思想钳制,是独裁的一个标志。林贤治抓住的具体表现,就是书报审查制度,书报检查制度可以说是同权力共生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主的、发达的国家,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书报审查制度。从秦始皇到希特勒,人民头脑僵化、知识封闭,是他们乐意看到的。
  
  另一个,这一时代,五四时期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就变成权势者的帮忙或者帮闲,林用的一个词是“廷臣”。林贤治批判胡适,就在这里。胡适有过这样的话:一个政府有权力维护自己的统治。那么是不是有权力动用暴力镇压?这些所谓自由知识分子的转向(关于胡适、储安平、傅斯年等人,我了解不多,这里是依照林贤治的意思。我觉得他们的行为也有价值,比如我觉得改良就比革命好),我想有政治高压的因素,也有中国的知识者本身的心理结构的因素。五四精神的蜕变,鲁迅看的很明白,那些打着自由旗号的人,恰恰是把自由作为了一种沽名钓誉的工具。正如甘阳指出,那一代人,很多是把“德先生”“赛先生”作为了一种工具或云手段,而非价值本身。这和鲁迅恰成鲜明对比,鲁迅从来没有高声空喊自由,自由对于他,是一种内在于生命的本质冲动,离开了自由,人生将毫无价值可言。老涅说的,“对一个拥有智能并想生存的人来讲,剥夺自由无疑意味着剥夺生命,因为他即使仍旧能够生存,却无法运用自己的智能来生存了”,是确论。但在我觉得这里你所谓的“自由”,跟鲁迅所谓的自由,还是有些不一样?再之,一个奴性深重的国度,肉体的生存盖过精神,甚至成为唯一。我们的理性,只有实用理性,或者如任不寐所谓,是“灾民理性”,只要如行尸走肉般活着就够了,会遗忘、会自欺,这一点如何理解?我觉得很迷茫。
  
  以上是鲁迅的“敌人”。那么,所谓同路人又如何呢?“左联”是鲁迅亲自参与组建的,可是“四条汉子”以及所谓“革命的小贩”的所作所为又令鲁迅感到“寂寞”。鲁迅用一个“横站”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处境,他既要防备前面敌阵里的刺刀长矛,又要提防自己阵营里的暗箭,所以只好“横站”。鲁迅在致萧红信里说到:“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都败在他们手里。因此,就有时会感到寂寞。”鲁迅认为他们手段巧妙,全然不顾革命的大众的利益,只是借革命以营私。当然,这里跟鲁迅更多的看重个人素质也有关系,可以说,鲁迅从来对严密的组织是怀有戒心的。因为统一的组织,统一的思想和统一的行动,会忽略个体精神的独异性。这还是跟鲁迅的思想基础相关,鲁迅在《随感录三十八》中讲到“个人的自大”,“独异”,类似与一种强力意志,一种反抗一切既定价值与规范的力量。
  
  所以,我觉得,林贤治这本书侧重的是阐释鲁迅指向于“外”的一种反抗。虽然明确的内外之分不可能,但各有侧重还是有可能的。据说罗稷南问过毛泽东,说鲁迅假如活在今天,会怎么样?毛回答说,要么不说话,要么在监狱里。罗稷南吓得不敢吭声。针对这个,我有一个假想,如果鲁迅不是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而是活在一个相对民主自由的社会,那么他也许就是克尔凯郭尔、或者加缪之类。

  最后一点,林贤治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他始终关心的就是当下。他的血性,随处可见。

编辑: hhh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