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官方网站
新闻信息
艺术节动态
新闻中心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资料查询
艺术节概况
艺术节活动
筹委会机构
齐鲁文化
综合服务
场馆建设
市场开发
旅游指南
建言献策

《圣水河的月亮》推出观众爆棚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时间:2013-07-02 09:12:00

《圣水河的月亮》推出观众爆棚 梆子戏还能这样唱

 

    6月20日晚,《圣水河的月亮》汇报演出在济宁市声远舞台拉开帷幕。李 丹 摄

 

    

    本报实习记者  孙丛丛  王松松

 

    伴随着浑厚的幕后伴唱,6月20日晚,“十艺节”山东省重点推荐剧目《圣水河的月亮》汇报演出在济宁市声远舞台拉开帷幕。

    山东梆子现代戏《圣水河的月亮》由济宁市演艺集团所属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该剧今年4月已通过“十艺节”山东省筹委会第三轮专家评审,被列入文华奖评审的重点推荐剧目。济宁市文广新局局长周立华表示,此次汇报演出旨在广泛征求意见,做进一步打磨提升,以更高的质量备战“十艺节”。

 

    剧情亮点:孔孟精神的现世之思

    孔孟之乡,尼山脚下,圣水河边,有一个名叫老耿的农村女人,她质朴、善良,日子过得殷实、平静。可她万万没料到事业有成的丈夫忠义爱上了年轻有为的女大学生刘芸……由此开启了一场爱恨情仇、慈亲悲悯的交响。

    山东梆子现代戏《圣水河的月亮》以乡村留守女人老耿的婚变为主线,表现了她面对丈夫移情别恋,敢于重新审视、决策人生的自强品性。而当前夫落难,她又不顾流言蜚语,主动担当,呈现了博爱、宽容的人性之美。

    62岁的观众李迎春钟情于山东梆子几十年,看完演出后她激动地告诉记者:“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它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家长里短,打动人,也教育人。之前看的山东梆子大都是传统戏,这个现代戏让我眼前一亮。”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该剧导演裴福林称,老耿代表了深受传统道德熏陶的女性形象,而女大学生刘芸则是当代年轻人追求自我、敢爱敢恨的缩影。“我们不引导观众说这些人物谁对谁错,生活本身是复杂的,这个戏表现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

    瞄准当地生活,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激起观者的共鸣与思考,是《圣水河的月亮》在选材上的特色之处。对此,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长征告诉记者,“我们结合济宁地域特色和市场需求,依靠本地的演艺优势,剧本上,势必要选取突出地方特色的当代农村题材。” 

    据悉,从创排至今近两年的时间里,该剧已经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修改,此次演出是再度打磨后的又一次亮相。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孔凡涛告诉记者:“新的修改打磨力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必须真切地反映出孔孟之乡人民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剧情让观众领悟人性博大,引发对现实人生的思考,是我们的创作初衷。”

 

    演出台前:上佳表演引观众爆棚

    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观众为演员的精彩表演深深折服,现场掌声热烈,喝彩不断。剧中老耿的扮演者是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新花。她凭借饱满的情绪、酣畅的唱腔、细腻的情感、传神的演技,把老耿对丈夫的爱、恨、怨、怜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而饰演忠义的寇德林、饰演婆婆的吴肖华、饰演刘芸的贾艳华在剧中都有上佳表现,凸显了该剧整齐的阵容和扎实的班底。

    演惯了闺秀、很少排演现代戏的李新花坦言,“接这个角色时压力很大,老耿和我之前演的角色有很大反差,并且她的情感前后有很大变化,我观察了影视剧中不少农村妇女形象,慢慢地去接近老耿的内心。”同李新花一样,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演出,剧中不少演员都经历了这样的阵痛。孔凡涛告诉记者,“赶上排练,剧组人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演员们自我加压,很多演员都连轴转,甚至带病坚持工作。”

    在演员的热情演绎下,呈现在舞台上的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表演流畅、一气呵成、精彩不断。演出结束后,演员两度返场谢幕,许多戏迷仍久久站立在台口,不肯离开。“没想到剧情是这样,我以为是传统老戏,现在看起来还挺贴近现实生活的。”家住市中区的高艳华从未看过梆子戏,首次观看就被深深吸引。演员谢幕时,李亚辉和其他观众一样,起身不停地鼓掌,情不自禁地叫好,“剧情很吸引人,演员们唱得很好,舞台背景的变换我也很喜欢。”除了认可与称赞,也有热心于梆子的老戏迷提出了中肯意见。老戏迷程志刚拉住记者说:“主人公老耿内心的斗争还不够充分,要再细腻一点,转场的衔接也应再理顺些。”

    对于观众的热情反馈,周长征表示十分欢迎,“这次演出我们就是要广泛征求意见,汇报结束后,我们还要召集省内外专家、戏迷、观众进行专门研讨,对于大家提出的意见再集中组织修改,以期把这台戏更好地呈现在舞台上。”

 

    精品之路:依托市场立名剧名角

    “长期以来,戏剧作品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创作、排戏、评奖,产品获奖后就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但改革之后的新机制要求我们的作品是艺术品的同时必须具备市场价值,必须紧紧地瞄向市场。我们有计划地通过文化惠民演出,通过满足基层群众的看戏需求来让这部戏增值,使它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周长征告诉记者,山东梆子现代戏《圣水河的月亮》是济宁市市直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后的首部大型原创作品。

    为备战“十艺节”、锤炼精品剧目,周长征坦言,在确定选题后,曾先后两次面向全国征集剧本,邀请剧作家到当地进行创作,工作人员还实地体验生活、累积故事,提供给剧作家进行创作。“我们邀请专家对收集到的剧本进行了多次论证,最终选定了《圣水河的月亮》一剧。它融合了精品意识和市场属性,成功深化社会教育功能的同时兼顾了市场前景,是济宁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专业文艺院团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

    据悉,济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今年1至5月间,惠民演出高达318场,演出场次同比增加近10倍。对此,周长征表示,文化体制改革为发展注入了活力,“步子迈开了,下一步我们要更加注意挖掘济宁特色的演艺资源,培养精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培育观众喜爱的名剧名角,逐渐打开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