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官方网站
新闻信息
艺术节动态
新闻中心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资料查询
艺术节概况
艺术节活动
筹委会机构
齐鲁文化
综合服务
场馆建设
媒体通道
旅游指南
建言献策

国家一级文物东平虎符的传奇身世

来源: 济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11-10-21 14:17:00

点击浏览下一张

  □本报记者 钱欢青 发自东平

  和如今高度信息化的战争不同,冷兵器时代的战场,更具有刀光剑影的肉搏式悲怆。那时信息传递的权威、精准和及时,有时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战事一触即发,在没有电报、电话的情况下,古代帝王如何才能及时调兵遣将,把镇守各地的军队派往前线?

  这就要靠兵符。自古以来,兵符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不可能出现使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地军队的情况。由于老虎为百兽之王,凶猛敏捷,所以早期兵符被刻画成老虎的形状,因此后人习惯将兵符称为虎符。

  虎符往往一分为二,右边一半由帝王保存,左边一半由将帅保存。打仗时,只有二者合二为一,才能调动军队。正是因为虎符是调兵遣将的重要凭证,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它们视为珍宝,秘密收藏,一般都要藏在皇宫或者王宫最安全的地方。

  虎符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都很高,在国内很少被发现。1972年的一天,山东东平县宿城村的村民在取土时,一镢头刨出了12枚晋代(公元265年至420年)的虎符。这些国宝级的文物为什么会出现在宿城村的地里?在被发现之后,它们经历了怎么样的人世流转?它们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一镢头刨出12枚晋代虎符

  在东平县文管所所长杨浩眼里,晋代虎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目前国内公布的考古资料来看,还没发现过晋代虎符的记录。东平虎符,很可能是迄今国内晋代虎符的唯一发现。现今收藏在东平县文管所的三枚虎符中,经专家鉴定,其中一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一枚因为有所锈蚀、品相相对要差,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而另一枚尚未鉴定。

  国宝级文物的发现,源自一件偶然发生的普通小事———

  东平县有个叫宿城村的村子。1972年的一天,十八九岁的村民孙义成和同村的孙义峰,到村头地里拉土填园子。两个人分工明确:孙义峰在前头用镢头刨土,孙义成在后头将土装到车里去。

  突然,孙义成发现,刚从土里刨出来的一块青砖上,并排放着12枚造型奇特的小铜器,这些铜器身上有虎纹,模样好像半个俯卧的老虎。

  这些小铜器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两个人想了半天,没想出答案来。也没把这些“小老虎”当做宝贝,由孙义成把它们装到筐里拿回了家,随手放在堂屋的窗台上。

  7枚虎符被朋友拿走,再无音信

  12枚虎符放在窗台上,一直无人问津,孙义成也没太把它们当回事儿。几年之后的某天,孙义成的一个聊城朋友到他家里做客,无意间看到了这些小铜器,他向孙义成建议,由自己先拿着这些东西到聊城找人,看看这些小老虎到底是什么东西,看看是否值钱。孙义成同意了,朋友就拿走了12枚虎符中的7枚。

  时间一天天过去,7枚虎符却如石沉大海,音信全无。后来,孙义成急匆匆跑到聊城找这名朋友,跑到朋友原来居住的地方,却发现人去楼空,邻居说对方早已搬了家。茫茫人海,要想把这名朋友再找出来,谈何容易?孙义成只好作罢,从聊城回了家。

  杨浩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被孙义成朋友拿走的7枚虎符再无音信,剩下的5枚虎符中,有人说其中2枚分别到了山东省、泰安市博物馆,另3枚则入藏东平县文管所,“这3枚中的其中2枚,是孙义成主动交给文管所的。第三枚是后来他儿子孙元宾,在上世纪90年代末修房子时从墙里扒出来的,扒出来之后也交给了文管所。文管所为感谢他,给了他500块钱奖金。”

  精美虎符拥有高超的“防伪”技术

  小小虎符在制作上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杨浩介绍,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东平虎符,“个头”很小,长6.5厘米,高4.5厘米,宽2.5厘米,但造型精美。虎符为青铜所制,上有虎斑纹,在虎符的脊骨上刻有错银铭文,前胸还有数字。所谓“错银铭文”,就是先在虎脊背上刻出阴文,再把银丝嵌入阴文,最后打磨光亮。由于所发现的虎符均为右边之一半,所以铭文之字,也是只有一半,只有当左右两枚虎符的字能对起来,才能发挥调兵遣将的作用。如此复杂的工艺,是很难仿造的。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对中国古代兵符有过研究,他认为,“汉晋兵符,每字中分,以为合符时之验。”意思是说,汉晋时期的兵符,虎背中间镌刻着铭文,字左右各半,合符时用来验证兵符的真伪。东平虎符完全符合这种论证,且在虎符的头部,还刻有一个“晋”字,可见其当为晋代虎符。

  虎符历史悠久,保存下来的非常稀少。在以往发现的虎符中,最著名的有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还有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秦代阳陵铜虎符。阳陵铜虎符是秦代制造的一套完整兵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守将使用。

  杨浩认为,和秦代阳陵铜虎符比起来,东平晋代虎符的“防伪意识”更强:两种虎符都小巧玲珑,便于隐藏携带;从造型上看,阳陵铜虎符平头翘尾,形态质朴,东平虎符昂首张口,虎尾下垂,虎纹细腻,造型复杂,更难仿造;从铭文看,阳陵铜虎符左右两半都刻有“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12字错金铭文,东平虎符则采用铭文左右各半的方法来防伪,因此更具有防伪意识。

  虎符的主人应是晋朝东平王司马懋

  如此重要的虎符为什么会出现在东平宿城村呢?

  杨浩说,要解决这个疑问,先需要了解东平的历史,“公元265年,晋朝建立,晋武帝司马炎在当年的十二月分封‘皇从父弟’司马懋为东平王。被分封为东平王之后,司马懋建立东平国,拥有了自己的文武官员和军队,成为掌握重兵的一方诸侯王。晋武帝以为有诸侯王替他镇守四方,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事与愿违,诸侯王羽翼丰满后都各自为政,有的还想夺取政权,于是晋朝就出现了连年的战争,司马懋难免被卷入其中,东平虎符就是这段战乱历史的凭证。

  司马懋将东平国的都城建在宿城,也就是现在的东平故城一带,挖出虎符的宿城村,就是当时东平国都城宿城所在地。杨浩介绍,东平古城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东西长1600米,南北1300米,现存两米多高的汉代夯土城墙180米。“晋朝战乱频繁,东平王司马懋所住宫殿又在这里,所以我们推测发现的虎符应该是司马懋所有。”

  司马懋地位虽然十分显赫,但名声并不太好。根据史料记载,司马懋善于阿谀奉承,老是拍当时的尚书杨骏的马屁。后来杨骏犯了事儿被诛杀,按理司马懋也当受牵连被杀,但是司马懋又和东安公司马繇关系不错,就赶紧找司马繇走后门,从而逃过一劫,转而当上了大鸿胪加侍中。

  不仅善于拍马屁,司马懋还很贪婪。史载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七月,司马懋被任命为兖州刺史,“懋征求不已,郡县不堪命”。就是说作为兖州地方长官的司马懋横征暴敛,弄得下面的郡县、百姓都受不了了。

  郭沫若曾将“窃符救赵”写成话剧

  传说,兵符是由商朝末年著名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不过,根据文献记载,兵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从那时起,中国的帝王都使用兵符来调遣军队。不同时期的兵符的样式、形状、名称都有所不同,早期的兵符被塑造成老虎形状,后人于是习惯把兵符称为虎符。隋朝以前,虎符基本为铜质,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演变为铜牌。

  因为虎符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也就发生了许多窃虎符的事件。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郭沫若就曾根据历史记载创作了历史剧《虎符》,用话剧的形式演绎了战国时期的那段“窃符救赵”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遂派老将晋鄙率10万大军救援赵国,但后来魏王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命令魏军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为了救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让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最后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另外,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夺取了三处城池,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