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官方网站
新闻信息
艺术节动态
新闻中心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资料查询
艺术节概况
艺术节活动
筹委会机构
齐鲁文化
综合服务
场馆建设
媒体通道
旅游指南
建言献策

分享艺术盛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印象

来源: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官网 作者:  时间:2011-09-30 20:07:00

  9月26日,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大幕在水乡古城浙江绍兴徐徐合拢。17天的艺术盛宴,汇聚全国最新、最优秀的艺术节目,尽情释放魅力、施展才华,与热爱它们的观众交融、互动;让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5个城市共同见证艺术的荣光,分享节日般的喜悦。
  新意,弥漫于每一作品
  关于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可以一口气数出许多个“首次”和“第一”:首次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民间资本投入;首次在多个城市同时举行,包括一个主会场、四个分会场;“四奖整合”的评奖机制前所未有,专业艺术类政府最高奖“文华奖”与“中国艺术节奖”首次合并,群众文化的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第一次走进国家级艺术节;第一次请来73名普通观众担任艺术节剧目评委。但更具吸引力、更让人称道的,是弥漫于每一剧目作品中的新意。
  剧目上演前,创作者、表演者总是把自己作品最大的亮点和新意传达给公众。热爱艺术的人们急于知道:脱胎于西洋歌剧的京剧《图兰朵公主》,唱腔里是否能找到《茉莉花》、《今夜无人入睡》的著名旋律,京剧的表演中又怎么加入芭蕾舞、歌曲的元素;“没有水袖舞动”的越剧《流花溪》,怎样吸收话剧的艺术手法,上演“四代女人一台戏”;舞剧版《西厢记》里的莺莺和张生,如何跳出“待月西厢下”的古典情韵。
  每次走进剧场,总能收获惊喜与感动:
  云南省话剧团的《打工棚》,首次把话剧的触角深入城市打工者身边,让这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在艺术舞台上也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大道不亡,书魂不灭”,以我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为背景创作的越剧《藏书之家》,讲述范氏家族倾其所有“乱世藏书”、传承传统文化的曲折动人故事,完全跳出以往越剧“才子佳人”的模式,赋予戏曲更厚实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深度。
  还有不少剧目,以最特殊的地域文化气息,吸引来最广泛的观众。看《惠安女人》,就是要看旖旎神秘的闽南风情;欣赏舞剧《额吉》,动人的是草原风物和草原情怀;音乐剧《五姑娘》哼唱着浙江嘉善“田歌”,田头对歌、踏白船、荷花灯会、轧蚕花等远去的江南民俗让观众大开眼界。
  从这些艺术作品中弥漫的新意,可以感受到我国的艺术工作者正在传承与探索、创新之间执著前行。
  艺术之花,不仅在舞台绽放
  “以往中国艺术节偏重于舞台表演艺术,而这一次,艺术之花不仅仅在舞台上绽放。”曾获茅盾文学奖的浙江作家王旭峰认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涵盖的艺术门类更为齐备,有更多艺术作品、文化瑰宝通过这次国家级艺术盛会展现在公众面前。
  9月22日一早,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系列展览《越魂———大型文物展》和《旷世墨宝———浙江馆藏唐宋元明书画珍品大展》,如同巨大的磁石,牢牢吸引着观众热切的目光。文物展汇聚了150多件来自各省市的吴越时期文物精品。浙江博物馆珍藏的“者旨於赐剑”和“州勾剑”,湖北省博物馆的“勾践剑”,上海博物馆的“不光剑”,难得相逢在一处。书画珍品展分量之重,只须说出《富春山居图》这一个名字,便能掂量出来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前段《剩山图》,1956年被浙江博物馆收藏,可称镇馆之宝,此次露面是它近50年来第二次公开展览。
  第七届艺术节还创造性地将部分演出场馆设进大学校园,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欣赏。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应邀到浙江大学演出,免费向师生们发票。来自江苏的几十名大学生“追”《牡丹亭》,一直追到杭州。“图兰朵公主”、京剧名角邓敏的学生戏迷,则远道从北京赶来。
  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呼应着舞台上的剧目表演,共同奏响中国艺术节“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旋律。艺术精品不仅仅在舞台上亮相,还真正体现“群众参与”。据不完全统计,本次艺术节开幕以来,浙江各地已举行广场文艺表演等1700多场次的群众文化活动,有30多万人直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