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官方网站
新闻信息
艺术节动态
新闻中心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资料查询
艺术节概况
艺术节活动
筹委会机构
齐鲁文化
综合服务
场馆建设
媒体通道
旅游指南
建言献策

文华大奖看走向 “七艺节”人民艺术回归人民

来源: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官网 作者:  时间:2011-09-30 20:09:00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26日晚在浙江完美落幕,经过激烈的角逐,12台文华大奖和1台文华大奖特别奖从来自全国各地的51台优秀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由于奖项的限制,获奖剧目无法完全涵盖所有的舞台艺术种类和优秀作品。但从本届文华大奖的获奖剧目中依然可以看出,近些年来中国舞台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多彩和蓬勃生机,并折射出当今中国艺术创作的鲜明走向。
  传统戏剧成为中流砥柱
  尽管在文化多元、传播途径多元的今天,传统戏剧已不再成为中国观众最常见的文化消费和休闲方式,但在本届艺术节上,传统戏剧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依然深深折服了评委和观众。
  在51台文华奖参评剧目中,传统戏剧占到了23台,涉及17个剧种。创作者和表演者们深挖传统艺术的魅力,通过舞台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和艺术样式。最后获得文华大奖的豫剧《程婴救孤》、京剧《凤氏彝兰》、花鼓戏《老表轶事》、甬剧《典妻》、京剧《图兰朵公主》和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的绍剧《真假悟空》,分别代表了5种截然不同的戏剧种类,获奖数量几乎占到总获奖剧目的半壁江山。
  由本届艺术节传递出来的信息昭示:传统戏剧创新正在成为中国舞台文艺创作的中流砥柱。
  地方小剧种再放异彩
  甬剧《典妻》、花鼓戏《老表轶事》、绍剧《真假悟空》,这些本都是受众十分狭窄的地方小剧种。然而在本届艺术节上,它们却成为夺奖的主力军。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许多地方小剧种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然而,在参评艺术节的20多个剧种中,却有许多剧种令人耳目一新:不仅花鼓戏、唐剧、莆仙戏、藏剧、山东梆子等鲜为人见的地方小剧种亮相此间,甬剧、绍剧等一些濒临灭绝的小剧种更是大放异彩。
  获得文华大奖的《典妻》自2002年6月公演以来,已累计演出71场,观众达7万人次,并相继获得了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2004年中国戏曲学会奖等多项大奖。就像当年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昆曲一样,这一有近200年历史的地方剧种借由这一出精彩剧目,在21世纪初期重现生机。绍剧《真假悟空》不仅赢得了文华大奖特别奖和多个文化单项奖,还被作为献礼剧目在七艺节闭幕式上演出。
  刚刚评选出的文华大奖用事实证明:在回归中创新,少数地方特色鲜明的剧种不仅成功地摆脱了生存的危机和窘境,还凭借一些新创的优秀剧目,赢得了更广泛范围内的了解和认同。
  优势剧种推陈出新
  相比其他许多还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传统剧种来说,作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近些年来仍然吸引了各阶层观众的眼球,从而激发了繁荣的创作景象。在本届艺术节上,共有5台京剧入选。而云南省京剧院的《凤氏彝兰》和中国京剧院的《图兰朵公主》则分别代表京剧艺术的不同艺术流派和表演风格,摘取了6台获得文华大奖和特别奖的中国传统剧种中的两台。
  话剧进入中国百年来,以其通俗亲切、明白晓畅的风格,得到了中国大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并成为七艺节上最受各阶层观众喜爱的舞台艺术门类。在本届艺术节上,更是集中展示了多达7部的新创话剧。文华大奖获得者《凌河影人》、《平头百姓》等就是近些年来我国新创作的优秀话剧作品的优秀代表。
  这些在中国舞台艺术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剧种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刺激和鼓舞了中国舞台艺术的繁荣。
  东西方舞台艺术水乳交融
  京剧《图兰朵公主》选择用东方艺术形式表现西方人眼中的爱情故事;广东歌舞剧院的《风雨红棉》则挑选了用纯西方的舞剧演绎中国革命;《五姑娘》在西方音乐剧中加入纯粹的中国民俗小调嘉善田歌;《瓷魂》选择了用西方舞剧的肢体语言表达独特的中国文化主题……12台文华大奖中,东西方文化不仅和谐相处,而且表现出惊人的共融和互通。
  在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和互补中,中国传统剧种在传承和回归中引入了创新机制,而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不忘吸收地方艺术的文化精髓。东西方舞台艺术就这样在交错和相互的学习借鉴中水乳交融,难分你我。
  创作贴近民本民生
  人民是文艺的主人,老百姓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这决定了舞台艺术必须贴近群众,贴近人民,反映百姓关心的话题和生活主题。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平头百姓》,讲述的是下岗职工的故事;另一个文华大奖获得者歌剧《我心飞翔》讲述的是海外学子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感人事例。除此之外,文华奖新剧目奖获奖剧目《秋天的二人转》,描绘了收废品的男主角和唱二人转的女主角的爱情生活;北京人艺的《北街南院》反映了SARS侵袭下的北京合同和四合院里的百姓生活;来自云南的《打工棚》则描述了这个西部省份千千万万外出务工的打工者的酸甜苦辣……反映平民百姓生活的戏,在正于浙江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占到了相当的比例。它们无一例外地紧扣现代生活主题,表现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来自艺术节的种种迹象表明:一向擅长表现才子佳人、帝王将相题材的舞台艺术,如今的创作正在放低身段,回归人民,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平民视角”和“平民意识”。
  少数民族文化精彩纷呈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使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方文明古国拥有其他国度所没有的、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而这一点,在本届艺术节上更是得到了集中体现。
  获得3项文华单项奖的藏剧《卓瓦桑姆》第一次参加中国艺术节的演出,它在剧种所表现出的极其浓郁的藏族风情让每一位观众难以忘怀。而获得本届艺术节文华大奖的民族歌会《八桂大歌》更是在所有观众面前打开了一幅展示广西多民族风情的美丽画卷。
  本届艺术节已经落幕,文华奖的12台大奖、1台特别奖,38台新剧目奖和180个单项奖也已成为过去,但这51台参加七艺节的剧目所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高质量和高水平让所有亲历艺术节的人难忘。据七艺节组委会负责人透露,这51台优秀剧目将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和载体与更多的老百姓见面。我们期待着这些文华奖和文华大奖的获奖作品在我国的文艺舞台上长久流传,期望获奖作品的创作者们引导和带领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们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