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官方网站
新闻信息
艺术节动态
新闻中心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资料查询
艺术节概况
艺术节活动
筹委会机构
齐鲁文化
综合服务
场馆建设
市场开发
旅游指南
建言献策

话剧《红旗渠》:诠释奋斗精神 树起艺术丰碑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时间:2013-05-24 10:45:00

   

 

    5月8日晚,话剧《红旗渠》在莱芜市精彩上演。    苏 锐 摄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日前落幕的第七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有一台话剧特别值得关注。它属于主旋律的题材, 2011年首演,因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受到观众好评,反响热烈,可谓中国话剧舞台上新绽放的一朵奇葩。它就是由河南省话剧院创排的话剧《红旗渠》。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内涵

    2011年7月27日,话剧《红旗渠》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正式公演。一台两个半小时的话剧,数十次热烈的掌声,剧终后观众高声欢呼,久久不愿离去。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盛赞该剧弘扬了红旗渠精神核心—为民、奋斗。

    随着演出场次不断增加,《红旗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荣誉与称赞。剧本荣获第20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剧目荣获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金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台美术奖、文华表演等多项大奖。2012年该剧参加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评选,荣获话剧金狮剧目奖、编剧奖、表演奖……

    5月8日晚,作为第七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作品,《红旗渠》在山东省莱芜市上演,吸引了全国很多省份的文化厅局干部前往观看。“剧目演出至今,观众与专家的认可是我们最欣慰的。”演出开始前,记者采访了话剧《红旗渠》导演李利宏。他表示,《红旗渠》剧本做了4年,原计划于2009年上演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但感觉剧目并不成熟。“之所以推迟上演,是觉得演出仍然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李利宏说,排练《红旗渠》并非为完成任务,而是自己由衷地想做,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精神要靠鲜活人物具体承载

    “话剧《红旗渠》主要不是要讲故事,而是诠释一种精神。精神不是空的,需要活生生的人来承载。”李利宏介绍,“红旗渠故事版本很多,已有纪录片、电影、豫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但我们不想按照以往的方式去讲述。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过去,我们试图建立自己的叙说方式。恰恰难点就在这。”李利宏说,为从自己的角度切入,他们将之前的故事版本全部抛弃,选择了话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李利宏看来,解释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度,解读红旗渠的精神,没有哪种形式比话剧更合适。

    “体裁受题材限制,题材决定体裁。”李利宏认为,话剧形式的选择是该剧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并非要讲故事,红旗渠故事在展览馆里多得是,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史诗状态,使观众与专家看完后在剧场迅速达成共识。”

    2012年8月18日至19日晚,话剧《红旗渠》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向党的十八大献礼“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并作为首演剧目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看完演出后对该剧创演团队说:“《红旗渠》这个剧写得非常好,演得也非常好。红旗渠是我们的前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在太行山上树起的一座造福于民的历史丰碑,而你们又通过一台演出在戏剧舞台上树立起了一座艺术丰碑。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演员角色把握非常准确,内心体验非常丰富,把这个剧演活了。”

    紧扣时代主旋律

    很多人不理解,话剧《红旗渠》是典型的主旋律文艺作品,为何能频频获奖,受到观众与专家一致好评?《红旗渠》编剧杨林认为,《红旗渠》成功是因为其所展示的精神契合了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父辈当年的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在信仰的支持下,即使苦难再大也要追求理想的实现,人格的展示。”杨林说,相比之前,当今社会过于浮躁,国人都希望有一种精神来支撑自己追求理想的脚步。《红旗渠》在舞台上“开了一个口子”,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精神之窗。

    杨林的父亲曾参与红旗渠工程修建,并多次萌发创作有关红旗渠故事的作品,但苦于年龄大,力不从心。杨林说,自己从父亲那里接下了创作《红旗渠》的担子,在剧本动笔前,他已准备了10年。“《红旗渠》的创作不是被动的使命,而是我发自内心想做这件事。”杨林说,从小耳濡目染,他对红旗渠的故事了如指掌,根本不用翻阅资料。

    5月8日晚,话剧《红旗渠》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李利宏告诉记者,在莱芜参加完话剧展演,《红旗渠》创演人员只能回河南休整半天,因为还要去重庆各县区再演30场。“之前《红旗渠》已经在河南18市巡演,武汉、长沙、南昌、宁波、绍兴、上海、苏州、南京、徐州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李利宏说,目前贵州、山西、广东等地也在邀请,但由于行程紧张,有些演出他们不敢过早答应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