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优秀作文令人忧


来源:   
2002-08-13

  读了今年的“高考优秀作文选登”(齐鲁晚报7月17日),不禁忧从中来。
  一忧“戏说”之风不仅迷住了一些考生,而且迷住了一些阅卷老师。选登的《刺秦》以第一人称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把古代侠客荆轲(“我”)写成了一个几乎高大全式的现代英雄。“我”一出场就具有融合秦国土地的浑厚、楚国歌声的激昂、齐鲁风的节奏、吴越水的温柔的博大胸怀。“我”决心刺杀秦王是为了以他的鲜血“来偿天下苍生的血债”。更离奇的是,“我”进入秦王的书房,看到他新写的文书尽是“张扬着野心却也满是雄心的大字”,深受感动,意识到假如秦统一天下将有益于苍生,于是“我”改变了刺杀秦王的主意,决定既做出以匕首刺秦王的动作,又给他逃生的机会。司马迁的《史记》里曾经描写过的“图穷而匕首现”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这篇考卷中,由仓促之变,变成了荆轲事先有意的安排!另一篇《选择牢笼》以第一人称写西施。文中的西施(“我”)竟有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虽然我一人如入牢笼,但我的人民可以死里逃生。我不求人们为我歌功颂德,这只是女儿对伟大母亲的一点回报。”这不是满够入党条件了吗?有的老师称赞这样的文章“想象真是太丰富了”。可是,历史氛围没有了,人物成长的背景空缺了,无非随意地生硬地拔高了历史人物。这样的想象跟胡编乱造有什么区别呢?这种“戏说”之类的文章怎么值得提倡呢?
  二忧“优秀作文”完全脱离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高考作文题提示考生注意:“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选择?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可是选登的五篇优秀作文没有一篇取材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除了上述两篇散文外,另外三篇随笔式的文章的涉及的例子,绝大多数也是中外的古代名人,如嵇康、范仲淹、柳永、曹雪芹、弥尔顿等等。有的老师说,这是因为“学生的生活面过于狭窄”。其实单就学习生活来说,也有许多值得一写的材料。例如,在选择专业方向上,是服从志趣还是服从实惠?自己的意愿如果跟家长的意愿发生矛盾怎样处理?在学习态度上,是重素质还是重应试?重素质虽然是文件里强调的,可是真要落实就难免有种种阻碍,如何应对这些阻碍?这类材料看似不起眼,但只要有体会,能开掘,不论叙事、抒情、议论,都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许多考生之所以舍近求远,避实就虚(假),主要是因为平时不注意观察思考和积累,这恐怕跟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不够有关。另外,今年的考题也有缺点。它要求考生从生活中取材,但它们提供的事例(登山者在暴风雪中的选择)却是超现实的,这就难免给考生不恰当的引导。
  三忧华而不实的文风竟受到赞赏。请看这样的句子:“面对黑暗,顾城选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坚定;……面对人生,海子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热诚。让我们跳出心灵的黑暗与旋涡,去选择每一次触动,每一次感受……(《让我轻轻地告诉你》)”这位考生忘记了,顾城更重要的选择是杀人而后自杀,海子更重要的选择是卧轨自尽。“去选择每一次触动,每一次感动”是什么意思?也让人颇为费解。
  丰富的想象必须以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前提。文学虚构并不是由于真实材料太少而不得不求助于凭空编造,而是基于丰富的材料所进行的典型化创造。动人的文采必须以贴切的描述为基础。我认为这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含糊的,在高考作文评阅中也是需要注意的。
  事非等闲,故不揣鲁莽,坦率提出,谨请大家指教!
  □伊慈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