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恼鲁迅”的隐忧


来源:   
2003-05-03

  昆仑出版社的卢琳女士给我转来一封读者来信,南京一位高二的女中学生说,她在读了我的《鲁迅的文化视野》一书,特别是其中的《“讨厌鲁迅”与语文改革》等相关文章后,觉得意犹未尽,所以要专信表达,文末的署名是“一个‘恼鲁迅’的高中女生”。这位中学生在来信中认为,自己属于“讨厌鲁迅”的那类学生,讨厌的原因在于,一是老师要求背“他那不但难懂,而且难背的文章”,“更可恨的是,他的文章每学期都有”,而且“一定会考”。于是经常要背鲁迅文章的“大意、思想、内涵”。再者就是,鲁迅可以把两棵枣树一棵是、另一棵也是地表述,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两个表姐也这样描述,就成了错误。原因似乎就一个,鲁迅是“名人”,而自己什么也不是。
  这位中学生的话无疑是出自真心。的确,由于几十年不变的原则,鲁迅的作品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每一个阶段都会入选学生教材。前两年正在我准备集中阅读和研究鲁迅的时候,文坛上和传媒里对鲁迅的重新议论成了一股热潮,以“青年作家问卷调查”中的“断裂”说和对中学生调查时听到的“讨厌”说为代表,对神话鲁迅的不满,逐渐转变为对鲁迅本人及其作品的不认可。因为“调查”名义所含带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暗示信息,仿佛鲁迅形象真的产生动摇、发生危机。而我的文章一直想强调的一点是,不管是青年作家还是更年轻的学生,他们真正讨厌的不是鲁迅而是对鲁迅的神话,不是讨厌鲁迅的作品,而是讨厌把鲁迅作品按批判力度筛选出来发给中学生阅读和学习,却很少考虑和过问学生们究竟是否喜欢、能否接受。
  我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那时还处在文革末期,在所有的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从题目到文风,都显得特别扎眼。我现在还留有这样的记忆,我当时根本搞不懂什么叫“资本家的乏走狗”,更不懂“费厄泼赖”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且还要“缓行”,只记得是一种非常古怪的文字组合。事实上,我是到了研究生时代才晓得“fair play"的直接意思。我们的老师却要求学生按段落、分层次背出大意、内涵的做法,几十年来从没变过,这让学生们接受鲁迅真的是很难。
  当我们按鲁迅作品的重要程度为学生挑选文章的时候,忘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笔下写出过多少美妙的文字,这些文字甚至不必加注就可以被人接受和理解,而且更可以看出鲁迅文风之犀利、思想之尖锐。我就曾试过,几年前给我还在小学上三四年级的儿子读鲁迅的杂文《夏三虫》,他不但听得津津有味,而且笑得合不拢嘴。即使是《灯下漫笔》这样的长篇杂文,也一样读来顺畅痛快。而我们却往往要么选鲁迅杂文里涉及复杂深厚的社会背景的批判文章,要么就从《野草》里选深意难测的散文。结果,引得学生们把艰涩难懂理解为鲁迅文章的总体风格,把思想重要深刻理解为鲁迅文章的惟一价值,从而把一个活生生的鲁迅,色彩纷呈的鲁迅作品抽象为一个单向的、平面的、刻板的印象。
  我现在意识到,中学语文教学里的鲁迅内容真的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我不知道教育专家和鲁迅研究专家是否可以联起手来,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来确定和选择相宜的鲁迅文章作为教材内容或“泛读”文章,以利于有的放矢地把鲁迅作品和鲁迅思想在一代代中国青年中传播和继承下去,让鲁迅成为让人亲切可近、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骄傲。       □阎晶明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