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记者部落 

 

家族报人撷英
肖隆福
2004-11-26 17:33:13 

  在我国近代著名新闻人物图谱上,父女、夫妻、叔侄在新闻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层出不穷,不断涌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笔者将他们称作家族报人。也许是因为他们亲近的家庭关系,容易深受对方感染与熏陶,抑或又是相似的时代环境和对新闻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探讨这种现象和梳理他们的历程与思想,对我们当前新闻业依然不乏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此,略作回望。

  叔侄报人:裘适梁 裘毓芳——“将文字交给大众”

  裘适梁在新闻史上虽提及的不多,但他却非可有可无之人。他是一位鼓吹新学的维新派人士,与梁启超等人甚相熟,在一片复古声中,他则极力主张走“群众化路线”,要写白话文,办白话报。并把白话报作为开民智的一种有力的舆论武器,即“欲开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要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汪康年在上海主办《时务报》时,他也曾亲自造访,并力谏汪增办一份浅显易懂的报纸,这些都是在五四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之前的思想,可见其思想的前瞻性。
  在他的影响下,其侄女裘毓芳不仅国学底子深厚,文笔优美,才华横溢,熟知中外历史与现状,而且立志办通俗报刊,运用通俗无华的白话文传播新知识新思想,开通民智,让新的信息为一般人所接受,更主张以白话为维新之本。1898年与叔叔裘适梁在创办了《无锡白话报》,她本人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该报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虽二人合创,实际主持编务工作的是裘毓芳。尽管戊戌变法失败的浪潮淹没了刚露嫩芽的这颗小草,但无论是从报纸的形式还是内容上看,裘毓芳的思想都是值得一书的。报纸内容上以新闻和译文为主,鼓吹变法,提倡女学,推广白话,并介绍各国法律与历史,及科学小故事,传播科学常识。文字上力举通俗化,又用章回体写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寓言小品《海国妙喻》,影响深广。鲁迅先生就曾把这种用口语编写的白话报称作“将文字交给大众”。令人扼腕痛惜的是报纸才出29期就夭折于世。但他们叔侄俩的开创性的尝试却深深地烙在了史书里。

  夫妻报人:邵飘萍 汤修慧——你我共浇“新闻花”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人们盛赞的"新闻全才"、且“一支笔胜抵十万军"的人物就是邵飘萍。综观他一生,与新闻事业难舍难分,且付出了生命代价,“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兴趣愿将以之。”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大辩论,尤其是梁启超的《新民丛报》激发了邵的“新闻救国”思想。1911年协助杭辛斋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笔,从此开始了职业报人生涯。 1918年在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京报》从一开始就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权利集团,它要独立发言、报道,它要把真实情况告诉民众,以反映民众的呼声。为此,《京报》热情支持“五四”运动,并屡屡发表揭露政府腐败的言论。“三一八”惨案后《京报》以真实的报道和犀利的言论,揭露政治的阴暗,并为民众呐喊请命,因此受到反动军阀的仇视,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之罪名杀害,饮恨于北京天桥东刑场。
  邵有着独特的新闻思想和业务主张,主要体现在《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书中。他高度重视新闻在报纸上的地位,说“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要原料厥惟新闻”,因而坚信改良报纸必从改良新闻入手;其次他认为新闻记者是社会和国家及世界的耳目,在当时记者不被社会重视的环境下,确实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十分看重记者的品性,强调品德、知识与身体是从事记者的资格与准备;他还细列出了评判新闻价值的四个标准,即受众的人数、恰当的时机、接近性程度和趣味性的集中与变迁;最后是对采访心理有着独到的研究,其采访手段之高常被业内人士作为榜样学习,他总结说采访前要熟悉对方、访谈时能擒纵自如、观察对方神态、眼光六路耳听八方留意意外线索,随机应变,这些技巧在今天仍然十分奏效。深厚的功底总能让他采访到独家新闻,著名报人张季鸾在评价他时说“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邵独能使之不得不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可以说,邵在新闻史上对应用新闻学的建树功不可没。
  邵飘萍被害后,他的遗孀、也是我国早期的女新闻工作者汤修慧又继承了其夫的遗志,于1928年恢复出版了《京报》。之后,因时局动荡,《京报》时停时出。日本投降后,汤修慧回到北京,又继续办起《京报》,但不久,因不堪累累负债,不得已将《京报》馆抵押出去,《京报》至此终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京报馆舍发还给邵飘萍遗孀,此后,汤修慧先生就一直居住在京报馆后面的一座小院里,直至1986年3月去世。

  父女报人:陈范 陈撷芬——长江后浪推前浪

  陈范是湖南衡山人,曾做过江西铅山知县,因办教案受谴免官,移居上海,也因此而加深了他对官场腐败的痛恨思想,渐渐的由保皇派转为反对清政府。欲用清议来挽救中国,施展抱负。1900年接手承办由胡铁梅创办的《苏报》,并一改风格,大胆起用章炳麟等思想激进的年青人,也使报纸内容充满了革命色彩,尤其是大力宣扬邹容的《革命军》一书,称其为“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言辞异常激烈,因而惹怒了清政府,他们伸出魔鬼般的爪牙将邹容、章炳麟等人抓捕入狱,由此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发生。陈范虽侥幸脱逃,却过着亡命的生活,因妻妾离嫁,子夭孙殇而终抑郁成病,于1913年去世。陈的名字也随着“苏报案”而永载史册。
  有其父必有其女,陈撷芬因鼓吹女权,向被人看作与父齐名。因为生长在一个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家庭里,习常耳濡目染,使她很早就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和为妇女同胞争志气的取向。1898年16岁的她就已经主编《女报》,因种种原因,报纸不久就中断,但这已经让她尝到了从事新闻的滋味。1902年她又在上海续出《女报》,时常以主笔兼记者身份撰写论说、演说及新闻报道,为妇女运动鼓与呼。她擅长写政论文,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当属《独立篇》,笔锋税利,分析深刻,充满势如破竹的气势与风格。在新闻编排上十分注重读者来信和附加编者按语,以此营造论说的氛围,也是充分利用报纸处处呈现战斗的气息。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政论风气占主导的社会大环境下,陈撷芬反其道而行之,让新闻唱起主角,极力刊登鼓吹女权,提倡女学的政治新闻,写了无数鼓吹平等、自由、独立的新闻,如《妇人政党》《女子从军》《女子经商》等,鼓吹女子教育的新闻更是数量可观。在抓数量的同时,她更看重报纸的质量与风格,报道内容多涉及好学、才女、男女平等等内容,没有庸俗低级趣味之作。就连翻译的著作也都是西方女子教育理论与实践。因《女学报》是随着《苏报》附送的,“苏报案”后,也难逃休刊之痛。与父陈范逃亡日本后,这位“楚南女子”仍然在东京恢复《女学报》,向清政府宣战。
  1907年,秋瑾在创办《中国女报》时,主张要把该报作为《女学报》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来办。1912年3月,陈撷芬和汤国梨和吴芝瑛等各界妇女一百余人发起成立“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提出妇女参政要求,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赏与支持。陈撷芬后又就读日本横滨基督教共立女学校,毕业后嫁四川人杨镌,双双赴美留学。1923年,陈撷芬逝世,年仅40岁。从她16岁登上新闻舞台到因求学而离开报界,不过五六年时间,却以其非凡的业绩和超群的风格注定要被历史深深记载。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特色报人,在我国新闻史上远不止这些,比如大家十分熟悉的梁启超,办过无数报自不待言,而他的妻子李惠仙也是位著名的女报人,曾办过影响较大的《女学报》。再如著名的维新志士康有为在报界名望很高,他的女儿也是承其志气,与李惠仙合办《女学报》,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妇女报纸,意义非凡。对这些家族报人予以回望与观照,不仅仅是趣味使然,从他们的人格魅力,杰出的业务水准及敬业精神中,我们多多少少也还能从中领悟到一些新闻事业的本真,故而其中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学习。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勇做时代领唱人
下一条:35岁,你还当记者吗?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