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新闻观察 

 

京粤报纸时评走势评析
王佳宁
2004-10-13 13:52:32 

    因报纸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时事评论的分量、影响也因之而不同,这在各地报纸纷纷开设的时评版上已得到应证。当下报纸时评面临的问题是,从宏观层面看:一是喉舌内涵不准,因某些方面走偏而影响了自身的权威性;二是降格以求。一些报纸以市井消息作为评论“卖点”。结果既不可能离开党报的基本属性全然市民化,又不能在主流意识中创新建立新的关注点,一旦读者不能从这类报纸中看到法律、正义、道德文明对社会新奇现象的甄别,便对报纸本身的主流价值出现认同缺损。再从中、微观层面看,众多报纸的时评版面“大路货”较多,立论雷同,鲜有个性。一些报纸曾经试图通过开办时评版,为公众提供话语平台,但结果事与愿违。而以部分京粤报纸为例考量当下的时评态势,笔者以为,时事评论员将成改革主轴。 
    北京和广东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两地一贯走在报业改革的前头,对报纸时评的操作更是领风气之先。
    北京的主流报纸和一些都市报时事评论员的崛起,将引领报纸时评竞争趋势。
    在北京出版的中央级主流报纸和中央部门报纸中,开设时评版的报纸近20家。两年前开办的《工人日报》“新闻时评”版上,每周一至周五均推出一篇评论员文章。每周三出版的《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以及《光明日报》旗下《新京报》的时事评论员文章也可谓独树一帜。这些时事评论文章无论是正面阐述还是热点引导,“靶位”具体而不空泛,让读者“解渴”,即使是正面的论述,也包含着针对性。而在业内享有一定声誉的《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上为数不多的署名评论员文章,往往一石激浪。
    北京市级报纸中,至2004年8月,只有北京青年报系的两家报纸每天有时事评论,力度不可谓不大。其中,《北京青年报》虽然没有开办时评版,但报社三位专职评论员每天轮流坐庄,以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联系昨日新闻或该报当日刊发的报道,发出独家声音。该报系今年新办的《法制晚报》,每天刊出时事评论员的法制时评,已引起同行关注。
    事实上,时事评论员文章是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的一种评论形式,是中型的评论文章。这类文章一般在1000字左右,通常不去全面地论述某一重大问题或重大决策,而是就某一问题或选择一个重要的侧面发表意见,作更深一层的分析。编辑部决定采用时事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往往是由论述问题的重要和发表的郑重程度决定的。评论发表的郑重程度仅次于社论,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的意见,反映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以“本报评论员”署名的评论,形式上虽不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的意见,只表明它是编辑部一个评论员写的文章,但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得到编辑部同意的。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可以有个人的风格。
    为了凸显个性,时事评论员文章的关注领域表现在:对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某一方面问题,作政策性、方针性的指导和评价;在党和政府(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过程中,及时地揭示出一个时期的具体方向或侧重点;及时灵活地针对某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象或思想倾向,生动切实地进行剖析,进而引导受众。
    广东的主流报纸和一些都市报时兴的特约评论员,将成为纸质媒体的制胜之道。
    广东有4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集团、南方日报集团、羊城晚报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前三家集团报纸的主印点在广州,其中尤以南方日报集团旗下的《南方都市报》较早试行特约评论员制度,鼎盛时每天发表四篇左右。稍后,羊城晚报集团主管的《民营经济报》也跟进这一制度。而时至今日,这一做法已普及到内地不少有影响的都市类报纸上。如山东《齐鲁晚报》,河南《大河报》等。
    从新闻理论角度观照,在受众纷繁复杂的困惑中,报纸首先承担起了释疑解惑、引导舆论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辨职能,帮助受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冲击中评判、选择、分析、认识,建构新的理念和价值观;不仅向受众提供信息,而且告诉他们怎样认识这些信息,从而满足受众对于信息深度的需求。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是这一需求的有力注脚。
    诚然,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从本报评论员文章发展起来的,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冠以“特约”两字,用以加重文章作者的身份。这类评论对象大多是事关全局(含一地)的举足轻重的重大问题,专题性更突出,理论性更强烈,政论性更鲜明。有时作者是党政机关或理论学术机构的权威人士,所以使用起来要比评论员文章郑重,它在媒体上的地位有时比社论还高,有的甚至可与编辑部文章相提并论。它虽然不是报社人员而是约请有关人士撰写的,但丝毫不意味着编辑部可以不为此而承担责任。恰恰相反,在特定的条件下或特定的问题面前,编辑部往往通过这一途径来强化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当然,评论员文章不是惟一的,还需要各种形式和题材的言论配合。时下,一些报纸时评流行一种“调侃”的文字,看上去挺热闹,实际上是一堆不相关联的、不成系统的感慨、感觉甚至牢骚,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生动。这恐怕不是正路。论点要新颖,论证要周密,结论要结实,这绝非杂耍之类的胡诌所能做到的。
  (作者为《改革》杂志社委会副主任、执行总编辑)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创新与转型
下一条:有了钱之后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