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新闻观察 

 

“硬标准”与“硬道理”掰手腕
周云龙
2004-11-26 17:24:17 

——目睹电视新闻之怪现状

  据说,一些新闻媒体现在招聘记者时明确宣称:我们不需要只会文字的记者。言下之意,他们需要会说、会玩、会公关、会表演会……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
  电视是走进千家万户的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体。在所有的新闻媒体中,它享受的待遇最高,总是处于客厅或卧室的显目位置。正因为如此,电视新闻不能不重心下倾亲近大众,视线下移关注民生,否则,电视成不了舆论工具,只能还原为现代家具。
  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是收视率,收视率者,一种注意力系数也。前些时有报道说,央视在酝酿重奖主持人的政策,“栏目的收视率绝对是硬标准”(据《新华日报》2004年3月11日)。其实两年前,央视已经以收视率为“硬标准”对一些节目的安排作了调整。而省市电视台现在也大都有这样的硬性规定:新办栏目的收视率3个月内进不了当地收视率排行榜前50名,将被一票否决,淘汰出局。
  收视率,成了栏目生死、主持人优劣、采编人员工薪报酬水平高低的“硬标准”,这是电视媒体的一大进步,折射出了“亲民意识”在媒体上的生长。从本埠电视频道上势头强劲的民生新闻栏目里,我们已经不容易看到那些大话套话迭出的会议新闻,也看不到出行全纪录的领导活动报道,基层一线的老百姓开始在电视上唱起了主角,成了明星。程式化、口号式的宣传套路已为个性化的新闻语态和主持风格所取代。
  然而,收视率一旦成了与名与利捆绑挂钩的“硬标准”,它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人们过度或片面的追求,乃至盲目的崇拜,随之也就伴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现象:贴近名义下的庸俗迎合、敬业姿态下的低俗传播、批评态度下的恶俗污染,而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是更为可怕的新闻实践:对新闻生命的戕害、对职业底线的践踏、对舆论导向的误读。

  ——新闻本源的失真。电视新闻一般都有当事人的图象、声音,它的传播特点决定了新闻真实性不太容易发生衰减或扭曲变形,所以那种无端的此起彼伏的新闻炒作往往都发生在平面媒体上。但是在镜头背后,一些电视记者、编辑却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事实的产生、发展过程之中,并企图对新闻的本源进行私人化的处理。尽管镜头前面所反映的也许是“有一说一”,而事实上,那个“一”已经是经过记者编辑精心加工修改过的,而普通受众对此却一无所知。譬如,有人给采访对象拟定回答要点,安排活动路线,甚至细致入微地设计手势、表情,将自己预先设定的新闻主题强加到新闻的主体身上。某资深记者去农村采访遭受水灾后农民的生活情况,一个灾民因为负伤正躺在病床上静养,一见到摄像机扫过来,几分好奇的他对着镜头便一直咧着嘴笑,记者感到这样的画面与主题“严重冲突”,就赶紧蹲下身去,抓住农民的那条伤腿,伺机掐了一把,边掐边“关心”地问:还疼吗?这时,摄像机镜头前的农民终于是一副痛苦不堪的样子。观众们即使是现场的围观者也不一定明白,资深记者从中做了手脚!记者、编辑肆意对新闻现场的安排,出发点是让新闻生动鲜活起来,说穿了是为了收视率,但改变了新闻本源的东西,还有真实性可言吗?还算新闻吗?与假新闻有什么两样?!

  ——审丑心理的膨胀。毫无疑问,从单一的收视率指标来看,那些满足受众好奇心理,迎合受众窥视心理的新闻,一定会吸引眼球,激发“审美兴奋”。当下,荧屏上嬉笑怒骂皆成新闻,吃喝嫖赌尽是看点;哭声笑声吵声声声入耳,丑事怪事性事事事关心。所谓民生新闻,已经演变成了热闹集锦、奇闻大观、隐私大放送,似乎与政治无密切关系的新闻题材就无须顾及什么导向。新闻界素有“ 追星、追腥、追性”的不良嗜好,现在似乎痴情不改,激情犹在,什么“脱衣舞揭密”、“公关先生真相”、“卖淫嫖赌纪实”一类的猛料层出不穷,有人尖锐地指出,我们就差裸体主播了!难怪,现在“下半身写作”颇受推崇,“下半身广告”也是日益泛滥,“下半身新闻”跃跃欲试争夺眼球的份额便不足为奇了。不过,值得警惕的是,在看似热闹的猛料背后,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伦理道德的堕落,职业底线的塌方。一位应届毕业生,进入某电视台工作第一周,就被编导策划去卧底应聘“三陪小姐”,以获取真实内幕,涉世不深的女大学生吓得赶紧撤退,她哪里知道书本上的理论和“实践”有着如此之大的距离!不过,男性记者探底“公关先生”则有些奋不顾身了,而且乐此不疲。且不论通过欺骗手段获取新闻素材是否真实可信,这种“诱良为娼(嫖)”的“体验式采访”事实上就是以身试法,这类贴近“性”的报道则是对观众的污染和误导,有时甚至是教唆!据说,一些新闻媒体现在招聘记者时明确宣称:我们不需要只会文字的记者。言下之意,他们需要会说、会玩、会公关、会表演会……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这样下去,新闻媒体岂不是要成为影视基地?!说重点儿,可能是“魔鬼集中营”!

  ——敬业精神的误导。如今,媒体之间的竞争、频道之间的竞争、栏目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这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现在的新闻从业人员都面临着从未有过的生存压力;压力之下,当然有动力更有活力,但是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把握不准时,敬业精神就容易走入误区。某电视台记者一次听说街头有两辆汽车发生轻微碰擦,车主相持不下。这实在是城市里最容易发生也最容易看到的事情了,而栏目组的编导不以事小而不为,立即动用直播车,并采用卫星连线,前方记者第一时间从第一现场向演播室发回了“独家报道”,让本埠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在家里看到了这场微型“车祸”,小型“嘴仗”。新闻贴近生活是没错的,关注民生也是没错的,但这样小题大做却是值得商榷的,电视台也是不能不讲成本的,启用一趟卫星直播车需要多少开支?据介绍,临时租用一条卫星线路,每分钟至少上万元!我们可以算算这笔帐: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占用了多少时间、时段资源?其实,记者获知这一新闻线索,只要拨打110,请求干警到现场作调查处理,帮助维持一下交通秩序就可以了,而不必兴师动众地去采访、摄像,给本来就人流车流聚集的路段“添堵”。新闻不是有闻必录,应该有所选择,有所取舍,不能贪图“鲜活”、“好看”,而去一味追求无干预的现场记录,放大滑稽可笑的市井噪声。

  电视新闻之怪现状还表现在主持风格的异化,在个性化的大旗下,情绪化的表达、臆测性的结论甚嚣尘上;节目编排的串味,新闻节目中不断重复着有奖收视题目、有奖收视结果等非新闻性非服务性的信息,并且穿插记者送奖上门、幸运观众即兴发言的现场,“看新闻,重大奖”居然成了他们津津乐道的广告词!……目睹电视新闻之种种怪现象,我们已不能心安理得地当“观众”。收视率固然是“硬标准”,而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发展是电视媒体事业的发展,是新闻队伍的发展,是新闻从业人员个体素质的发展;有了这些的协调发展,媒体作为舆论力量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也才能引导和影响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台)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媒体岂能如此“互动”
下一条:警惕报业不良营销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